專欄作家, 李佳容

公共政策豈能只考慮市場法則?!

17 2 月 , 2020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佳容 

關於「公共政策」一詞的定義,大致可以解釋為「政府或其他社會公共權威部門,在特定時期為解決公共事務或公共問題所採取的政策、選擇,立法與司法機構所制訂法規中會包含這些執政原則,通常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或後果」。公共政策包含面向甚廣,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能源環境政策等,都是研究公共行政學者觀察與研究的範圍。

這幾年,因為消費行為的改變,許多與公共事物相關的公共政策,逐漸朝向「企業化經營」的市場角度去思考。從政策變革的角度來看,納入企業的市場經營思維,確實是可採行的一個方向,但絕不可完全忽略政策的專業考量,一旦政府的思維,單純被「企業化市場經營」取代,真正受害的可能是一些在社會上沒有「聲量」的弱勢。

北捷在今年2月份提出了「常客優惠」方案,其原則為「經常搭乘捷運的旅客,便愈能享有更高的優惠」。這種方案,對任何一個想要留住顧客的企業來說,都是符合市場原則的合理設計;所以,北捷表示,提出這種方案,是為了更符合「行銷精神」。

但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固然是民眾的一種消費行為,卻也是政府提供給民眾的一種「服務」。某種程度上,也是民眾繳交賦稅而應享有的「權利」。若僅用「市場行銷原則」去思考公共事物的推動,套句柯P市長的口頭禪:「好像怪怪的」。

根據北捷公告的方案,必須在1個月內搭乘11次以上的民眾,才開始享有票價9折以上的優惠。但試想,若一位民眾,並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常客,他在特定月份內,並未搭乘到北捷要求的次數標準以上,他就必須以「原價」支付每趟旅費。再試問,若這位民眾是「低收入戶」,而且是在「任何法規規範下」都不屬於低收入戶,但實際生活上卻是真正的低收入,搭乘北捷不叫荷包失血,那怎麼樣才叫荷包失血?

任何一個產業的公共政策都難做到面面俱到,照顧到所有人。但是若政府把「服務」與「產品銷售」劃上等號,就會讓公共政策「表面上」看起來合理,實際上卻會剝削到那些在「非政府規範內」的「隱性弱勢」。

當然,這些隱性弱勢並不絕對就是這項公共政策的受害者。以撘乘北捷為例,只要他們搭乘的次數,多到足以他們可享有更多的優惠,他們似乎也是受益者,但是北捷怎麼可能有精確的公式,可以算出這些「隱性弱勢」每個人,必須搭乘足夠的次數的真正得與失呢?所以這項政策的決定,僅僅以符合市場行銷的說法,做為根據來解釋公共政策的修訂,根本就已經先喪失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專業性考量。

再以此次新冠病毒的隱性受害者為例。那些以出口訂單為主的口罩生產商,因為新冠病毒的爆發,政府全面徵收我國口罩生產工廠的口罩,聲稱如此可以讓民眾可以人人有口罩戴,結果社會上仍然欠缺口罩。事實上,政府的政策祭出時,已使得口罩生產商,無法把已經製作好,外國客戶所訂購的口罩訂單如期交貨;再加上因為疫情在全球一直無法獲得控制,行政院不得不延長口罩禁止出口的期限至四月底。

於是,這使得這些口罩生產商中斷他們與外國客戶的合作,口罩產銷的供應鏈被迫中斷,長期來看,他們有可能是這波新冠疫情中,最可憐的隱性受害者,他們的權利誰來補償?口罩由政府全面管制,只考慮到供需的市場法則,真的有從政策的專業去考慮嗎?令人質疑!

全球化及新冠病毒對公共政策所帶來的衝擊,是接下來數年,世界各國政府都必須持續面對的重要議題。當然,我國政府頒布的禁止口罩出口的政策,是「公共事物」的兩難議題。但筆者仍建議,未來在面對這種公共事物兩難議題時,應堅持納入「政策制訂專家」的意見,才不會讓公共政策只有「市場化」,或甚至會過度「政治化」,而使得公共政策表面上「贏了面子」,實際上卻是「輸了裡子」,使得民眾都成了輸家!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