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陳徵蔚

環境保護從來就不是方便的事情

19 6 月 , 2018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PADI潛水教練 陳徵蔚

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塑膠很多只使用一次就被丟棄。這些塑膠垃圾並不會因為你「眼不見為淨」而消失,它們都以某種形式存在於這個世界千年萬年。這些塑膠有些被掩埋於地底,但有更大一部分卻以各種管道進入海洋。

南極已被塑膠垃圾攻佔

近幾年不斷有海洋生物吞食塑膠致死的案例。2018年6月1日,一隻領航鯨誤吞80個塑膠袋死亡,腹內垃圾重達8公斤。同年三月,三隻小虎鯨在高雄港迷航死亡,體內發現大量塑膠。

此外,每年都有超過100萬隻海鳥(如信天翁)誤食塑膠垃圾或遭纏繞而死。海龜鼻孔遭吸管插入,拔出時血肉模糊,畫面令人心痛。幼年海龜被「六罐環」困住,長大後呈現畸形「蜂腰」;海豹、魚類嘴巴被塑膠環套住,活活餓死。這些畫面,未來會越來越常出現。

為了保護海洋,很多人加入淨灘、淨海的行列。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值得敬佩,然而事實上我們能夠清潔的區域卻非常有限。根據研究,無論是在數百公尺的深海,或者是人跡罕至的南極,都已經被塑膠垃圾攻佔。

2018年1月10日,一位潛水員在印尼海域被塑膠垃圾包圍的影像震撼全球。同年《自然》期刊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垃圾總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公里,是法國國土面積的兩倍;目前垃圾成長的速度比過去預估值多了16倍。

微型塑膠更為棘手

《科學》期刊於2015年論文指出,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流向海洋,如果不加以管理,在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的重量將超過全部海洋魚類的體重總和。

肉眼看得見的垃圾已經令人非常焦慮,而肉眼看不見的「微型塑膠」(microplastic)卻更加棘手。所謂微型塑膠是體積小於0.5公厘的塑膠破片。塑膠進入海洋後,遭陽光、鹽分侵蝕,逐漸脆化、崩裂,塑膠不會消失,而是裂解成肉眼難以辨識的碎片。微型塑膠表面積大,可以大量吸附重金屬、環境賀爾蒙等毒素。

在《怒海控塑》影片中,可以發現浮游生物與幼魚都會攝食微型塑膠。而牠們又被層層獵食,最後微型塑膠透過食物鏈進入每一個海洋生物的體內。越是頂層的生物,體內殘留的毒素也就越高。

看見垃圾,可以撿起來,但是微型塑膠小到連肉眼都難以發覺,該要怎麼清理呢?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德豪教授率學生於2017年在恆春8處沙灘採樣調查,發現都有微塑膠汙染,解剖近百條魚,發現9成腸胃內有微塑膠。

海鮮饕客滿肚子微型塑膠  

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及英國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報告也指出,6隻生蠔平均就含有50顆微型塑膠,一份淡菜有90顆微型塑膠(平均每顆淡菜約4.5顆)。以此計算,如果一個愛吃海鮮的人每周吃兩份淡菜,一年就將攝取1.1萬顆微型塑膠。

塑膠很方便,但人類卻因為方便而造成了環境浩劫。近日台灣新聞不斷報導「禁用吸管」的新聞。事實上,不只是吸管,所有一次性的塑膠製品,都需要減量,甚至禁用。

網路上有許多人討論,沒有吸管怎麼喝珍奶?這個問題擺在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面前,顯得特別諷刺。人類所製造的環境問題,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來自於「貪方便」。

而「眼不見為淨」的方便,不但導致了鯨豚誤食垃圾、吸管插入海龜鼻孔,最後也造成大自然的反撲,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攝取了含有毒素的微型塑膠。台灣曾經有多少新聞是關於「食品安全」,對於幾個ppm的毒素民眾都錙銖必較。然而,我們每個人究竟透過微型塑膠吸收了多少毒素?如今並沒有研究統計。但可以想像的是,傷害正在默默地發生。

我們的總統問「沒有吸管怎麼喝珍珠奶茶」?也有立委示範用湯匙喝珍奶,灑得滿桌。我在此希望提醒執政者,環境保護向來就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因為「貪方便」正是環境的殺手。

消費習慣必須改變 

我們這一代的人因為方便而破壞了環境,該如何對下一代交代呢?要保護環境,就是要改變習慣。膠膜封裝的飲料,本來就是與塑膠吸管配套產生的「環境不友善」模式,這樣的飲食習慣應該被導正。試問,我們會用吸管吃八寶粥、牛奶花生、紅豆粉粿嗎?難道不也是用湯匙嗎?正確地來說,我們應該自備環保杯裝珍奶,自然就能用湯匙食用了。

有人說,製造不鏽鋼、玻璃吸管,更加耗能,未必環保,這樣的看法也有道理。如今的垃圾問題來自於大量的「一次性」使用,只要重複利用,就能夠大量減少垃圾。環保並不是「時尚」,如果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環保餐具,不要喜新厭舊,一雙筷子、一支湯匙、一根吸管、一個杯子,一個鋼碗,可以用上數年,甚至十幾年,那麼就值得了。

曾經,我們生活在「愛物」的時代,每一項東西都不被輕易丟棄,都被重複使用,而且都會被愛惜。如今,「貪方便」、「快時尚」竟然讓「浪費」成為了理所當然,也製造了大量垃圾。而我們居然還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真的令人咋舌。

保護環境從來就不是「方便」的事情。筆者個人也攜帶餐具、餐盒、杯子等。有時從學校走出外面店家吃飯,發現忘記帶餐具,就得折返回去拿。很麻煩,但心安理得。

如果因為多走幾步路,多花一點時間,犧牲一點方便,可以降低垃圾量,讓生物不再受到威脅,讓下一代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我心甘情願。因此,請不要將你的方便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方便的代價,就是資源的耗竭,與環境的汙染。認真面對環境保護的問題,這不是政治操作,而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不方便的真相」。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