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黃靖麟

美國優先對臺灣優先的啟示

18 11 月 , 2016  

學術工作者 黃靖麟博士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擊敗希拉蕊後,川普現象引發諸多討論,當中最為大家關注他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想法,事實上這就是一種反對全球化的意識形態。其發生於,民眾對因政府以經濟為目的全球化策略下,除少數人享受利益外,國家主權反因此限無法保障民眾個人勞動權與利益,所以引發的「反體制」、「反權威」現象。

因此川普的「讓美國再度強大」成為民粹的出口,當然也引起諸多爭議,包括:宣稱不准穆斯林進入美國、美墨邊境建築長城、退出TPP與巴黎氣候協定等,此引起主流媒體的攻擊,但最後他還是順利當選,藉此表達了美國民眾對菁英主義政府的否定。

許多分析家認為,2016年的英國的脫歐與川普的當選,將會助長民粹主義的盛行,甚或可能影響年底的義大利憲法修憲公投,倘若執政的民主黨未獲支持,總理倫齊就必須辭職,而呼聲最高的五星運動黨(National Movement Five Star)拒絕修憲改革,更以民粹方式主張脫歐,西方觀察家因此擔心,如果義大利脫歐,形成骨牌效應,歐盟將因此瓦解。骨牌效應之所以會發生乃在於,當初歐盟是因應經濟需要而發展出來的,國家主權受制於歐盟,但是在經濟發展遲滯時,許多民眾認為問題就是出在國家過度出讓主權,以致於執政黨忘了在地民眾。

至於「臺灣優先」的萌芽,或開始於臺灣的2014年反對與大陸簽署服貿與貨貿協定的太陽花學運,當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敗,2016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續敗,所有分析均指出:國民黨失敗於兩岸關係雖好,卻無助於經濟發展,或者民眾對於經濟無感所致。此外加上馬王政爭的內鬥,讓民眾認為國民黨「忘了臺灣」。而蔡英文的獲勝,可能與其政黨之台獨色彩有關,因為該色彩充滿著在地的「臺灣優先」意識,似乎暗示應保守處理兩岸關係。

川普的「美國優先」與蔡英文的「臺灣優先」都屬於一種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宣示,也就是拒絕中國。例如:川普當選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新聞播出習近平的賀電,但川普卻立刻否認收到賀電,並於數日後說遲至5日才與習近平通上電話;而蔡英文則以尊重九二會談,取代九二共識,直接否定中共所堅持的一中原則。

以「美國優先」或「臺灣優先」拒絕中國,或許可視為一種對「全球化將世界視為單一市場的現象」之反動,因為全球化的成功來自於分工體系的專業化生產,勞動力高的國家自然搶走了工廠與勞動機會,利潤與價值分配卻向擁有資本與技術者傾斜。

從IPHONE的案例來看,中國雖僅賺3成利潤,但賺了就業機會,而美國資本家卻賺走了7成的利潤。在美國當地,勞工喪失工作機會,資本家卻大發利市,產生了嚴重的貧富差距,這也是選民會如此厭惡執政者之故,也大致就可說明美國與臺灣選民為什麼會換黨做做看的原因了。

以在地意識作為號召的勝選者,選後都會面臨一種「不可鎖國」及「反民主」的批評,但此對在地群眾而言,聽起來就像是學院派午夜喃喃自語與既得利益者的咆呼,在地者只重視他的工作權以及對貧富差距太大的厭惡。

我們不得不回顧,全球化帶給臺灣什麼?1970-1990是冷戰高峰兩岸軍事對峙年代,臺灣幾乎無國際地位,但卻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流行歌曲訴說著:愛拼才會贏,3分天注定、7分靠打拼。可是1991年柏林圍牆倒塌開始,全球化意識興起,世界貿易組織(WTO)把世界視為單一市場,臺灣經濟也從此一蹶不振。就算是在2008-2016兩岸關係最美好的時期,也難以挽救不振的經濟。民粹自然將兩岸關係過熱,視為是國家主權萎縮的主因,並開始仇視大賺兩岸紅利的企業。

誰能讓臺灣重回1970-1990年的經濟黃金年代?或許將發生在美中對抗的機會當中。川普為了對選票交代,在政治競合上,勢必以硬漢角色回應中國的崛起,讓民眾感受到美國的強大;在經濟上必須與中國搶工廠,以提升就業率。更為了讓美國產品有競爭力,也需提高關稅阻擋外國商品。若此,似乎又回到1970-1990年代的新冷戰時期。國際政治不穩甚至是個危機,卻可能是臺灣的轉機。在這個轉折點上,國民兩黨領導人應以「臺灣優先」這個核心思維,發展出良好對策,帶領臺灣走出遲滯困境,重返經濟的黃金年代。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