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台灣募兵政策堪慮

21 9 月 , 2017  

獨立評論人  宋磊

依據國防部現階段規畫,明年起不再徵召一年制義務兵役,明年底(2018)國軍常備部隊將完成全面志願化,消息一出,讓國人更加憂心國防武力能否穩定,畢竟,各部隊基層的缺額已造成部隊無法正常發揮功用,已經連帶使戰力無法持續下去。而民進黨政府仍舊信誓旦旦,堅持明年全面推動募兵制,在社會上已造成不小的聲音。

台灣究竟能否完全實施募兵制?部分原因與國防預算能否持續充足有關,在蔡英文政府的執政下,在總預算中,2017年國防開支編列了新台幣3,217億元(大約102億美金),較2016年增加新台幣16億元,國防部表示,201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業經行政院院會決議通過,核定國防預算暫為3,318億元,較今年度法定預算增加125億,然而國防部長馮世寬曾經在6月中要求國防預算增至4,000億元,如果要達到GDP的3%,則必須編列4,500億元預算,按目前政府財政,實在是難上加難,也因此長遠看來,台灣續推募兵政策仍有相當程度的難度。

除了國防預算增加的幅度有限外,國人對於職業軍人的態度,也是影響年輕族群是否願意以「從軍」為生涯規劃的考量之一。蔡英文政府以國家財政吃緊為由,推動年金改革,但如果國家財政有限,為何執意在2018年全面推動募兵政策?如果無法為退伍軍人提供穩定的退休生活,該如何吸引年輕學子入伍?這是政府必須謹慎思考的議題。就目前來看,政府的年金改革政策確實已對募兵政策帶來嚴重的挑戰。

近年來社會上有不少人以羞辱、謾罵的態度對待軍人,這些行徑早已讓部隊士氣嚴重低落;更難堪的是,國防部長馮士寬的奇異處事風格,更是讓國軍感到灰頭土臉,在這樣的部長帶領下,國軍如何驕傲的挺胸來吸引國人注目?在民粹謾罵的氛圍下,要年輕人如何願意以從軍做為職業選擇,是政府亟需解決的課題。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對台灣而言,維持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成為當今各國重視的課題;無論是現役或退役,軍人在許多國家都是受重視的職業,而台灣在經歷上世紀的風風雨雨後,得享長時間的和平,不正是前人種樹的成果?

面對當前區域的態勢,台海的和平固然是到政策因素所致,但國軍長年的枕戈待旦也為台灣提供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光景,現階段雖然兩岸維持和平,軍人的任務也有部分轉變,特別是面對歷年的風災雨災,軍人已成為政府當前第一線待命的救災力量,當所有的民間力量尚未到達時,國軍已處在待命狀態準備救災,也因此「職業軍人」一職不光是保家衛國,執行國土救災也是其中的一環。

隨著軍人職務日趨複雜,適度給予軍人尊嚴與退休後的保障才是根本之道,更是推動募兵政策的基礎。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