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台灣技職教育「學歷至上」的怪現象!

28 10 月 , 2017  

國中教師 林志翰

台南市崑山科技大學日前爆出學生上英文課時,有一群學生不斷大聲喧嘩,無視其他同學的感受,就連教授出聲制止依舊沒有太大作用,「安靜了2秒繼續吵!」新北市復興商工今年首度出現3名「碩士高職生」,因為興趣、工作等緣故,決定再穿回高職校服,重拾興趣,充實自己工作技術的能力。

筆者不禁想問,台灣的技職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技職教育明明可以帶給學生專業的技術以符合職場需求,「學歷至上」的怪現象卻讓我們的學生困坐教室,虛擲光陰。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過去台灣有23所大學,在廣設大學的政策引導下,五專一窩蜂改制成科大或成立一堆名字聽都沒聽過的新大學,使得台灣現在有將近160所的大專院校,大學錄取率已經破百。

大學生的數量飆升,台灣25歲至64歲人口的高教比率已達45%,相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平均的33%為高,但是素質能力卻未見等量提升。許多大學生的程度悲慘到連幾個英文單字也認不得,寫不出一句結構完整的英文句子。學歷文憑至上,專業能力卻付之闕如,眼高手低,年輕人領22K的低薪魔咒不全然是無良企業的緣故。

其次,華麗的教改口號掏空了台灣技職教育的根基,教改夢醒後台灣該怎麼做?該如何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2007、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全球失業率高漲,西班牙與義大利是令人乍舌56%、38%,歐美各國超過20%的比比皆是,唯獨德國一枝獨秀,青年失業率低於8%。因此,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紛紛跟德國簽訂備忘錄,請德國協助建立「雙軌制」的技職教育。

在台灣,高中生、高職生的升學率分別為95.70%、81.01%,整體而言約有九成的高中職學生念大學或科大;在德國,只有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輕人會選擇唸大學,另外約三分之二的年輕人選擇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目標是在三年以後取得專業證照。

德國「雙軌制」的技職教育有兩大特色,一為教育資源與場所是雙軌的。整合學校課程落實在就業市場上,擬定相關教育實習課程以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符合企業走向,讓企業與學校有緊密的溝通合作。二為制度的建立與監督也是雙軌的。政府為企業與學校搭建起教育合作的橋樑,但政府不會因此規避應有的監督角色。勞方、資方與政府協商,兼顧各方利益,有效監督,促進公平競爭,不會出現台灣建教生淪為無良企業的血汗勞力,或是建教生只做打雜、沒有專業成長等瑣碎工作的問題。

同樣地,美國在1994年通過了《為工作準備的學校法案》,希望建立一個讓所有學生都能順利由學校過渡到工作的橋樑,讓每位學生做好準備,能有效在就業市場中發揮所長。該法案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別撥款協助學校與雇主建立「夥伴關係」,以利每位學生進行工作本位的訓練學習,無縫接軌學校教育與工作職場。

台灣的技職教育已蹉跎多時,混學歷的思維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教室裡的閒置人力,畢業後沒有任何教育競爭力。因材施教,讓這些學生走進技職現場,學習專業技術,培養一技之長,教育才會是件有意義的事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