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國民黨改革應從細微處起

20 1 月 , 2018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系主任 包正豪

自2016總統暨立委大選慘敗,國民黨權雖然更迭,改革中興之聲,此起彼落,但是社會普遍觀感不佳,原因無他,口號式改革而已。更慘的是,國民黨的口號式改革還欠缺文青風,不像蔡英文總統的施政風格,做不做事且放在一旁,至少話說得漂亮,頗能吸引一些文青粉絲吹捧。總之,現狀下,縱使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掉得這麼難看,但看起來還是沒有什麼人對國民黨的改革有期待,沒有把國民黨看成是取代民進黨執政的選項。換言之,就算蔡英文執政再怎樣糟糕,民進黨再怎樣霸凌民主,台灣選民還是不會棄民進黨而轉為支持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本身就無法讓人期待啊!

這個肯定是國民黨的危機,這已經不是國民黨能不能贏回執政權的問題,而是國民黨能不能繼續維持作為有決定性影響力政黨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執政黨的選擇,那是不好的。政黨輪替像是政治防腐劑一樣,能夠確保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而就目前的政治光譜和政治發展來看,時代力量和台聯幾乎是民進黨的附隨組織,親民黨縱使略為獨立,但整個政黨繫於宋楚瑜一人,也不是可欲的選項,所以這是國民黨唯一能夠憑恃的中興基礎。台灣選民結構當中仍然存在一群國民黨的潛在支持者。只是國民黨如果不改革,這些失望的選民又怎能夠甘願將選票投給國民黨呢?難道國民黨就指望和民進黨比爛嗎?當然不是。

談到改革,很多人都充滿激情,覺得應該要大刀闊斧,立竿見影。但把調子拉得太高,給支持者太大的期望,如果不能及時順利達成,那反彈也深。所以國民黨應該思考的是,回歸最根本的問題,去想想為什麼民眾會對國民黨失望。政黨人才的新陳代謝應該是其中之一。

國民黨為人詬病的問題之一,是人才甄補的無制度和拼爹。要在國民黨內出頭,總是要等到4、50歲以後,才稍稍能夠以「青年才俊」的身分被拔擢。想要卅多歲被看見,那你通常得要拚爹。這樣的腐朽政治文化限制住國民黨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形塑了國民黨老大保守不開明的形象。這是爭取不到年輕人選票的。即便這些年輕選民成熟起來,進入中年,他們只會將國民黨的負面形象傳遞給下一代,不會因為生命週期到了中年,趨向保守,進而改弦更張地支持國民黨。

所以國民黨要談改革,就該讓人才甄補管道暢通,並給所有人機會。這裡講所有人,意思是不管你老爸老媽是誰,你都有機會站在同一個起跑點和人競爭,不會因為你有沒有家世背景而被歧視。有家世背景也很好,那是你天生的,你就是幸運。但就是要經歷過同一套標準的選拔方式來出線。

因此關鍵在於出線的標準,國民黨應該要甄補怎樣的人才。國民黨的政治人物普遍被認為戰力低落,論述能力不強,原因為何?不就是因為在甄補的過程當中完全不重視論述能力嗎?所比拚的是派系影響力,或者是顏值/年輕值等陳腐或是膚淺的價值。如此一來,甄補出來代表國民黨和其他政黨抗衡的人自然都是些連話都講不清楚的傢伙。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第一要有恆定的初選提名制度,確保所有人都要循著遊戲規則走。其次,初選提名的過程要重視論述能力,而檢驗論述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黨內提名時應該要互相辯論政策,並且把整個過程曝露在陽光下,吸引民眾參與關心,而由初選民調或是其他任何方式來決定提名人。

2018地方選舉,現在正進入提名階段。國民黨學習民進黨的民調初選,無可厚非。但是在民調決定勝負之前,難道不應該讓這些即將肩負國民黨中興責任的戰士先接受洗禮嗎?民調是決定結果的工具,但藉由選前黨內競爭者不斷地彼此辯論論證,能夠讓選民清楚看到聽到國民黨未來接班人的表現,不是單純只憑藉有利於現任者的制度設計讓部分不適任的人被提名,而是真正因為他的政見與論述能力受到肯定才被提名,國民黨形象自然就會逐漸好轉。

距離年底地方選舉還有大半年,至少在攸關政權更迭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提名上,可以先做調整改變。無須急就章地提名特定人,默默地說這是因為要讓被提名人早點開始準備競選。讓論述決定國民黨的縣市長提名人誰屬,給他們機會去證明國民黨並非老朽不堪。就從這種細微處開始,國民黨才有一絲中興的希望。不然,就等著沉淪、被拋棄吧!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