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大鵬部長震怒:減人不減事!

30 7 月 , 2017  

司法實務工作者  陳述恩

近日大鵬部長(國防部馮世寬部長的署名)因為指示的便籤外流再度上了新聞,最新的發展是部長震怒徹查、網友噓聲四起、照相外流者懲處法辦。

大鵬部長在便簽中寫道:「本人近日赴通資電指揮部成軍典禮,仍有上尉執壺、少校倒咖啡。赴某軍基地仍有校官照相。士官到哪裡去了?士官長何用?士官督導長創新了,職掌為何?請訂定清楚再議。」言下之意,兵不兵、官不官,軍官們去作士官們該做的事,像什麼樣?

就(不論那一個)組織體系分工來說,這個論點是有其道理,越是組織上層的人越應該負擔「動腦」的分工,越是重複性、機械性「動手」的工作,應該讓下層的員工來負責即可。至於組織中到底該是「兵」多還是「官」多,端看該組織單位的性質而定。比如說國軍的研發單位、參謀單位,要集合眾多「腦力」,自然應是「官」多。反之戰鬥單位,需要同時發揚大量火力,「人多好辦事」的場合,自然應該是「兵」多。

這套簡單邏輯用在一般行政機關組織中,類似高階公務員(簡任官)、中階公務員(薦任官)、基層公務員(委任官)彼此之間的分工模式。越是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如資料輸入建檔、文件列印,其實不妨交由基層公務員(委任官)來擔任。但牽涉法律判斷、與人民權益相關的行政決定,應該由較高階的常任文官最終決定。

然而自從十幾年前開始,因為財政考量而陸續展開的政府瘦身計畫,軍隊也開始各種精X案,以「減人數」為目標的各種精簡方案於焉產生。遇缺不補(有人退休/退伍後該職務即不補充新人,原工作交由其他同職務的公務員或軍官兼任)是最典型的「自動減人」方法。

但減人的同時卻沒有相對應的減少工作量。事實上,這十幾年來,由於立法院、監察院、各式媒體等內外監督單位對行政機關(也包含國軍)增加監督力道,讓文、武官體系增加很多的報表、報告,每遇到有新問題發生時,就會發明新的報表因應。

比如說,軍中有士兵中暑倒地,國軍就發明了「軍隊喝水紀錄表」,每一天記錄每一個士兵有沒有喝水3000c.c.。又比如說,有人向媒體反映行政機關辦事員態度不佳,結果現在區公所辦事台旁邊有個「服務評分按鈕」,以後如果有人抱怨某機關服務態度不佳,該機關就可以拿出「服務評分結果統計表」來自清本單位向來便民禮民。這類無大意義卻吃掉公務員/軍人海量時間的雜務報表,只要有當過兵的或是在行政機關任職的人,隨便就可以數八個十個給你聽。

但我們只要轉念多想一下,你真有看過運動場上誰喝完水去表格上打勾的?或是,除非是文件不齊還要硬辦的「奧客」,否則這年頭還有那有公務機關的辦事員膽敢故意刁難一般申辦文件的民眾?誰不怕明天又上了XX日報的版面?

好,員額減少,瑣事增加,怎麼辦?一人作兩人的工作之外,另一個解套就是「官」做「兵」的工作。因為各種精X案重在減「人」,不在減「事」,雖然1個「官」的薪水可以聘僱1.5到2個「兵」,但因為「官」可以做「兵」的事(如上尉可以執壺、少校可以倒咖啡、校官可以照相),而「兵」不能做「官」的事,是故,為了帳面上「漂亮」的減少人數,行政機關、國軍寧可減掉2個「兵」(基層公務員-委任職)也要保留1個「官」(中高層公務員-簡任、薦任官)。但實際上事情沒有減少,更慘的是,人事支出沒有因此減少,因為往後機關補新人時,優先補「官」,而不會補「兵」。

前已述及,各種精X案(包含公務員的《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最終目的是要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包含最近吵翻天的軍公教退休年金也都是同一議題的延伸),但只重在減「人」卻不減「事」,也不給各機關聘僱臨時人力的預算或員額,行政機關、國軍最理性的因應措施就是讓「官」去兼任「兵」的業務,因為飛官可以倒咖啡,但小兵不能開飛機。諷刺的是,行政機關、國軍此等理性的因應措施恰好是與精簡計畫目的相違背。

一葉知秋,從大鵬部長小小的便籤其實可以看出,在國軍中「官」做「兵」的事,已經漸成習慣。而筆者接觸過的公務員所轉述的公務機關實況也相當類似。國家每月花4、5萬元的薪水聘請的中高階軍官或公務員竟然實際從事提壺、倒咖啡、打字員的工作,實在浪費。希望大鵬部長的震怒,可以讓公務人事機關趁此有機會檢討機關內部的分工及國家人事政策。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