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想認清真相 選民自己要多下工夫

11 10 月 , 2019  

文字工作者 方城

從柯文哲「擦槍走火道歉事件」的發生,可以看見部分的台灣政治媒體戰有越發荒謬的趨勢。「擦槍走火」四字被大做文章,曲解為包庇暴力,引起香港網友論戰,而柯文哲原話裡的重點卻被模糊了。其實,原話內容是呼籲北京政府面對香港民意,再怎麼解讀都是為香港發聲的,怎麼卻被嚴重誤解為相反之意?

政治媒體戰不僅存在台灣,印度也曾有位女記者挺身而出,揭露新聞公司要求記者刻意扭曲報導,並被強迫營造某任總理的好形象(The Rot in India Media is a Part of Global Degradation in Journalism, Padmaja Shaw, 2016)。美國主流媒體為了攻擊川普,也屢次刻意誤解川普原話,例如曾有記者在川普評論「拆除勞伯李將軍雕像事件」時,嘗試透過誤導某些詞彙,營造他支持新納粹的形象(The Media Couldn’t Be More Blatant in Distorting Trump’s Words on Charlottesville, John Lott, Jr., 2017)。

不論該新聞是否與自身政治理念相符,若是閱聽眾在看到這類新聞的第一反應是質疑的,並嘗試從各管道、平台獲取多面向報導,那麼大眾便能盡量從中拼湊出事件脈絡,並理解許多事件並非「非黑即白」,也能真正掌握各個官員發言的內容重點,以做出最佳判斷。這些媒體識讀的概念雖為老生常談,但能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人呢?

 隨著新聞報導的大肆帶風向,在這次柯文哲的「擦槍走火說」中,有誰記得他原話的重點?又有誰記得韓國瑜「非洲蘭花說」中對市場面向的強調?之前韓國瑜在出席「大陸台商中秋聯誼茶會」時,提到有台商到非洲賣蘭花,他曾質疑說,非洲人的家裡需要放蘭花嗎?這番言論遭到部份綠營人士指責為歧視,不過韓國瑜的意思其實是指台商很有勇氣開創新市場。諸如此類模糊焦點的新聞猖獗,究竟大眾能從偏頗的媒體環境中,獲得多少真正有新聞價值、值得倚賴、不偏離重點的資訊?

在當今媒體戰中,為了不被犧牲、不被殃及,大眾勢必學會自救,除了「質疑新聞」的能力,也需要有「質疑自己」的勇氣,避免被他人與自己的情緒左右了判斷能力,以跳脫不高明的媒體戰。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