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擠不進區域經濟整合的台灣

22 11 月 , 2019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會員  宋磊

區域的經濟整合意味著更為龐大的市場、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乃至於為自家廠商帶來更多的訂單,是為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議題。然而,細數蔡英文政府上任3年多以來,不但未見台灣和外國洽簽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沒有看見台灣加入任何一個國際型的經濟組織。

亞太地區應是本世紀最大的經濟體,雖然美國政府早已退出原本創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為求經濟發展,日本單獨扛起責任,將其改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另外由中國大陸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從2011年開會籌備至今,雖然印度目前不願加入,但經多年協商合作,RCEP由極大機會將在2020年完成簽署,成為亞太地區/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

照理說,台灣不能在這一波的經濟整合中缺席,必須想辦法加入其中一個組織或全部加入,但在兩岸關係停滯不前的狀況下,台灣不但可能在未來的亞太經貿整合過程中缺席,只要兩岸關係不改善,台灣應無機會加入其中任何一個經貿組織。

CPTPP和RCEP的成員國幾乎以亞太地區的國家為主,亞太地區又恰巧是台灣主要的經貿夥伴,重要性不在話下。然而我們看見的是,當美中兩強陷入貿易戰的膠著之際,中國大陸趁勢整合亞太地區,日本也不遑多讓,唯有台灣仍陷入反中/恐中情緒,對區域的經貿情勢絲毫不在意。

雖然蔡政府全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然而,受到兩岸關係不佳及國際政治因素,台灣始終難以擴大在東南亞的市場。而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兩大經貿組織的成員幾乎以亞太國家為主,未來若成功整合,台灣遲早遭受「邊緣化」危機。

台灣是一個以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質,若忽視周遭國家的經濟動態,廠商將面臨強大的生存壓力;RCEP涵蓋全球將近一半的人口,占據我國貿易的六成,未來將是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由於2009年兩岸簽署的ECFA早收清單的期限即將到期,如果台灣政局不變,明年極有可能失效,屆時台灣的經貿環境將更為險峻。

上一次台灣邁向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在於「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然而當時為在野黨的民進黨不但刻意操作中國大陸對於台灣「以經促統」的野心,造成服貿洽談嘎然而止,甚至台灣從此逐漸脫離經濟整合的方向。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南韓,自2004年開始展開和世界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至今所享受到的FTA優惠關稅占其總出口的比重達到72.6%,遠勝過台灣的13.6%。

各國在考慮是否和台灣簽署FTA,或是否讓台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時,首先考慮的為兩岸關係是否和平穩定,當前兩岸情勢仍舊未見曙光,因此本文對台灣的經貿前景持較為悲觀的觀點。

台灣擁有極佳的地緣/經濟優勢,如不願改善兩岸關係,經貿受到的限制將成為台灣的夢魘。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