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文化臺獨乃自我欺瞞之哀鳴

17 9 月 , 2017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張競

從蔡政府就職以來,雖然表面宣示維持現狀,但各種文化臺獨小動作不斷;特別是利用政治當權的有利地位,希冀透過教育體系塑建意識形態,消滅年輕學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以奠下永續執政基礎。

其實當年東德就曾以相同手法,存心異化過民族認同,以便推動其分離政策(Abgrenzungspolitik),希望藉由政治與領土分離現實狀況,重新定義德意志民族,使其詮釋意涵結合階級、鬥爭及社會主義理想。運用人為教化手段,創建對內高度凝聚,並對外排斥傳統德意志民族定義之最新民族概念。

這種思維乃源自對政治與文化兩理念混淆結果;其實政治分離並無法造成文化割裂,同樣文化融合亦無法保證政治統一。只要從多民族多文化國家內部能夠和諧相處,類同文化國家可以各自獨立,就知道兩者間未見得能夠產生因果關係。

所以當臺內部面對大陸重新復興的勢頭,卻要乞靈於文化臺獨來維繫政權時,無疑是發出自我欺瞞之哀鳴。以往強調自由民主,希望與對岸產生價值反差,並將其混淆成醜化中華民族,降低原有國族認同感後,再以臺灣主體意識來填補心靈空虛,豈不就是在重新走上東德失敗的老路子?

只要是回顧歷史,就可以理解到政治上分合係由權力關係所主導,而非由文化覺醒所左右。文化認同與政治效忠不可相提並論,文化臺獨一方面強調臺灣島內不同文化須接納與融合,但卻視認同傳統中華文化者為異端,極盡貶抑排擠能事,此立場與論述間相互矛盾,更可見內心思維的空洞與虛偽。

主政者須仔細思考,文化傳承係來自生活的自然實踐,是否有必要為維護政權生存,付出民族生機代價。東德崩解前,群眾示威口號從「吾乃人民」(Wir sind das Volk)轉變為「吾屬同族」(Wir sind ein Volk),就是提醒為政者,不要刻意混淆政治與文化分野,免得最後遭到無情反撲。

德國前總理布蘭德面對柏林圍牆崩解,東德政權土崩瓦解,統一勢不可當時,曾指出:「本是同根生,自此共前景」(Jetzt wächt zusammen, was zusammen gehört),這雖是感於政治命運變化,但亦是順從於文化淵源宿命。

在臺灣多元社會中,各人對本身政治與文化定位各有差異,但政治問題是不能以文化手段解決,且同樣文化具高度同質性,對政治運作亦未見得永遠是項利基。歷史上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屢見不鮮,也讓人警覺,在政治上打文化牌,潛藏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危機與風險。

政治讓我們精算現實利益,文化使我們追求民族大義;究竟中華文化是我們追求政治自主之累贅,還是將來分享共榮共利之股票選擇權,正在考驗著主政者是僅圖一時,還是要爭千秋吧。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