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潛艦國造的前世今生

10 8 月 , 2018  

助理研究員 宋磊

總統蔡英文日前赴左營海軍基地視察,為「新海軍啟航」紀念碑揭牌,重申「國造潛艦」的政策/承諾不變,並嚴厲批判過去政府/海軍在國造潛艦的政策上,因畏懼「成本風險」不願進行研製。此話一出立刻引發海軍部分退將的不滿,認為蔡總統這番談話有損國軍尊嚴,嚴重糟蹋前輩的努力。

本文認為,蔡總統這番談話確實不妥,並嚴重凸顯出總統對於國軍過去數十年來的所有建軍政策的生疏,才會出現如此不堪入耳的談話。事實上,國造潛艦政策並已非蔡政府率先提出,過去蔣中正、蔣經國總統早已開始。

當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加上美國政府當年對中華民國海軍擁有潛艦一事相當保守,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於是透過購買義大利的五艘CosMoS CE2F並仿製三艘,海軍的「海昌艇隊」才正式成立,也是中華民國海軍最早使用潛艦的紀錄。

該型微型潛艇主要為從事「訓練、偵查及岸際滲透、水下滲透」等任務,嚴格來說,該型潛艇不具備真正的水上/下嚇阻能力;後來在海軍向美爭取到兩艘訓練用的「海獅」、「海豹」潛艦後,海軍的潛艦部隊才日漸成形,對水下/面的戰術搭配海軍漸漸摸出一條熟悉路線,微型潛艇才於1973年11月正式從海軍除役。

1980年代海軍提出採購新一代的潛艦,但當時的國際環境不利於我國。海軍最初計畫向荷蘭採購6艘「劍龍級潛艦」,然而,該軍購消息竟遭到我方某反對黨立委公開炫耀海軍將新購的潛艦,破壞我方與荷蘭政府所簽訂的「保密協議」。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荷蘭便取消了後續4艘的潛艦軍售案。

當時軍方對於對外採購潛艦沒有任何經驗,在經驗少與政客的胡鬧下對外採購潛艦向來是舉步維艱,這也是為何海軍當年只能向荷蘭僅採購2艘「劍龍級潛艦」的主因之一。

對於過去軍購的種種艱辛/醜陋事件,蔡政府的幕僚明顯並無用功查詢資料,加上蔡總統個人的急功近利,對於潛艦部隊的建案才會出現如此可笑的言論。

無論是向外採購潛艦、自製潛艦,或是整合兩條路線,對海軍而言皆是重大挑戰,而過去無法完成的建軍案,現任者未必就有能力進行整合。本文認為,潛艦國造只能分段進行,對於敏感的戰系、偵蒐、通訊系統仍須借重國外技術。

拋開藍綠,潛艦部隊的建構在國民黨時期,當時的總統、部長、司令等各級官員,在最艱困的情勢下仍完成2艘「劍龍級潛艦」軍購案,或許結果並非完美,但其背後的艱辛應受國人鼓勵,後續的性能提升案亦是在馬政府時代推動;蔡政府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動輒說嘴、批評,並不厚道,也是對軍方士氣的一大打擊。三軍統帥發言宜謹慎。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