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P2P一鍵現金 一鍵地獄

14 10 月 , 2018  

  前台商  戴發奎 

Easy come easy go,錢來得容易,去的也快。當一鍵就能得到現金,泡沫就已經形成。

股票市場有個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研判市場是否過熱,當擦鞋童也忍不住向客人侃侃而談股票經甚至報明牌時,那可能就是股票市場即將反轉的訊號,連資金最少的人也都進場,表示最後一隻老鼠已經出現。當P2P都被製作成紀錄片播出時,可想而知這個炸彈已經在倒數計時。

P2P是一種網路借貸(Peer-to-Peer Lending),也就是透過一個網路平台,個體借錢給個體,並從中賺取利息跟拿回本金。

今年初由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黑錢》之一的《快錢–線上發薪日貸款》,在銀行退出了小額低成本消費貸款業務(消金),發薪日貸款行業隨之興起,如同野火最高時曾達一萬家。

窮人受害最深

藉著互聯網立即申貸的優勢,單單美國一年的成交量就達到100億美金,平均利率在450~500%之間,儘管是小額貸款卻是個致命陷阱。《快錢》紀錄片推出不到半年,中國大陸的P2P就相繼暴雷。

方便借錢代表了借款人要付較高的利息,而放款人承擔更多的信用風險,越方便貸款利息越高,例如在越南私人放貸手續簡單到甚至只要一個電話號碼就可以借到錢,利率則從80%起跳,短期借款利率可以衝破200%。

假設借100萬4個月償還,還款方式有兩種,一次付清66萬利息,那借錢的人其實只能拿走34萬,或者也可以選擇按日付本息,但這會讓討債者每天上門,把借款人搞到精神分裂。

窮人往往無法提供抵押擔保或信用紀錄以致無法在銀行借到錢,而P2P網路借款平台就成另一種融資管道。

有人說最聰明的人都跑到華爾街去了,這些聰明的人總會想盡辦法把垃圾包裝成黃金出售給投資者。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就是某個華爾街聰明傢伙想到把信用不好的房屋貸款(次貸)包裝成證劵(MBS),出售給投資者和其他的金融機構。

接著幾家信評機構為虎作倀爭相給這些債券3A評級,接著再透過像雷曼兄弟這樣信譽卓著的投資銀行賣給全世界。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個喝了很多咖啡、因而眾人皆睡他獨醒的傢伙出現了,他根本不甩3A評級,選擇放空MBS,結果就引爆了金融炸彈。

比蝴蝶效應還要驚人   

筆者在2008年的「次貸風暴」中損失了80%的資產。然而,其實筆者所購買的海外基金中,與房屋建材相關者連0.1%不到,卻遭致極為嚴重的損失,這已經不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所說的那麼簡單了,因為在AAA評級包裝盒裡裝的根本就是垃圾債券,只是透過複雜的「包裝」,包括筆者在內的廣大投資人根本不曉得自己買的是什麼。

歷史卻總是一再上演相同的戲碼。如果P2P只是單純的借貸媒介,如同第三方支付業者在買、賣家之間進行收付款作業交易,也不失為是一個巨大創新,然而許多P2P平台自己做起放款從事銀行、劵商、基金公司、信評等業務扮演多重角色。

紀錄片《快錢》提到線上借貸業者鎖定的是手上只剩一美元的最脆弱消費者,不幸的是這群人也是最難辨認金融詐騙的人。業者把高利息分拆成一般利率、浮動利率、手續費、擔保金等。

需要借錢的人往往被廣告中的「低利率」所吸引,等到借款核貸下來後,業者才會隨著時間序,逐次告訴借款人後面要支付的利息;在這「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借款人早已累積了根本還不起的利息。

線上貸款最常見的陷阱之一是,以為只要每個月存進與貸款業者約定的還款金額或帳戶裡有足夠餘額就沒事,其實不然。合約裡如果寫明在貸款人沒有違約的狀況下貸款業者不能主動扣款時,你就必須每個月登錄網站還清貸款,如果沒有就是違約。

消費者原本以為帳戶裡被扣掉的是還款金額,其實卻是展延還款的手續費(違約金),貸款期限到後以為已經全部還清,業者會告訴貸款你一毛都沒還。

棘輪效應的作用

我們都聽過緊事緩辦的道理,刺蝟賽狐狸,當個把事情單純化的刺蝟才是有效對抗複雜狐狸世界方法。

當P2P做起融資一鍵就能得到現金如同當年次貸風暴信用不好的人也能獲得貸款時,棘輪效應(ratchet effects)告訴我們,人們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往上,而難於向下調整。如此看來,P2P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次貸風暴。

photo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business”>Business vector created by Rawpixel.com – Freepik.com</a>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