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藉由新南向政策培育人材,難!

23 10 月 , 2018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佳容

人才培育,是新南向政策的重點。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台時,提出「新南向政策」,期望透過與「新南向重點國」(亦即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以及印度)開展出更多的高等教育的人才交流,藉此提升我國人才培育,並解決少子化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衝擊。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自2016年我國實施新南向政策後,吸引新南向重點國家學生來台留學的人數,除了泰國與菲律賓的數值較為停滯外,其他重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以及印尼,其來台留學生人次近三年均大幅成長;新南向政策似乎對我國高教有正面的影響。

但若從108學年教育部核定各大學的碩士班和博士班新生招生名額來看,仍有37組招生名額「掛零」,這些招生單位吸引不到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的學生,顯然,新南向政策在高教這一塊,仍需檢討。

根據教育部108學年度所核定各大學的碩士班和博士班新生招生名額,博士班4250個名額比去年多了8個,但包括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等頂尖大學,但總計有37組招生名額「掛零」。這個結果所透露出的訊息,有以下幾項:

一、我國近年博士生人數確實逐年減少:其主因為就業市場謀職不易。博士培養動輒需要五到七年,時間很長,若畢業之後出路不好,很難提高學生報考意願。

二、研究所能吸引外籍學生的學程市場競爭力可能不足:根據交通大學註冊組長的分析,許多「掛零」的組別均為只收外籍生,不收本籍生的學程。此外,亦有一些掛零學程,為頂尖大學與研究單位(如中央研究院)聯合招生的學程,顯示這些學程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不夠。

雖然教育部辯稱「掛蛋」並不等同於招不到學生,在37個掛蛋的組中,有33個是以外加名額招生,並不佔學校總量,而剩下的4個博士班,則是由學校自行調配名額(亦即教育部開放學校自行評估,可「隔年招」或「隔兩年招」)。但整合上述的論點所顯示出的是,我國各大專院校對教育市場,仍像瞎子摸象一般;在缺乏政府帶頭下,難以掌握學生報考的需求,也不容易透過新南向政策,將具有特色的外語學程或是聯合招生學程,由外籍生補足。

在全球化的帶動下,高等教育須加入「市場機制」的考量。因此,筆者要呼籲,若政府真的期望透過新南向政策,加速我國與外國人才的整合,並藉此解決生源不足的問題,應該由政府帶頭,成立跨部會的新南向重點國家招生小組,並透過外交部的安排與協助,確實了解各重點國家對於人才培育的需求為何。

比起許多新南向重點國,臺灣其實有相當充足的高等教育資源,只可惜許多資源都在無形中被浪費掉。以學校為中心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近幾年固然益趨成熟,但若沒有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在各種法規、預算「卡卡」的情況下,我國大學院校很難施展其培育新南向重點國人才的能量。

至於整體博士生源下滑,是否會「動搖國本」、「影響國力」,這可能更是蔡賴等領導高層,更必須思考的教育大問題了!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