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進擊的信用卡-HCE攻佔您的皮夾

18 12 月 , 2015  

丁偉民

猶記得學生時代接觸的第一本原文書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其中一個章節提到塑膠貨幣,這個議題讓宅宅(我)感到非常新鮮,因為當時台灣的金融市場還沒有這項產品,沒想到幾個星期後,○信銀行居然在校門口推廣這項產品,而且包裝了一個漂亮的名詞:「學生卡」,愛慕虛榮的宅宅忍痛(因為要年費啊)申請了一張,也開啟了我與信用卡的不解之緣。話說該銀行為了搶市佔率,1999年下半年隨即推出免年費專案,打亂了信用卡市場,流通卡瞬間衝破200萬張,也讓辜濂松贏得了「台灣信用卡之父」的稱號,不同於本國銀行灑狗血的行銷策略,花○銀行採取差異化策略,引進透明卡、失卡免風險等創新商品,剪卡率減少了約20%,發卡量也增加到100萬之譜,卡片動用率迄今依然高居不下(有效卡占比為85%;有效卡數/流通卡數),由於花○銀行與眾不同的行銷手法,同儕之間更以持有該銀行信用卡為榮,並認為是尊榮的象徵。當○信銀行在信用卡市場大舉獲利後,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資源從企金市場轉而投入信用卡市場,信用卡產品也越來越多樣,優惠也越來越多,想當然我們皮夾內的信用卡也越來越多張,皮夾也越來越厚了。

2015年金管會開放銀行投資Fin-Tech,更推動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各家銀行無不想要攻占行動支付這塊大餅,因此如何讓信用卡與手機有效結合,變成一個重要的議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方案分別是1.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r) 2.HCE(Host Card Emulation) 3.Visa Token,然而TSM需要透過電信業者換發SIM卡並安裝安全元件(SE;Secure Element),且只能綁定一張信用卡,對金融業者而言,不只受制於電信業者,推廣時更綁手綁腳,且消費者接受度並不高,Visa Token建築在Apple Pay的基礎之下,卡號也由更安全的Token Vault管理,雖然台灣I-Phone手機市占率非常高,但是受限於台灣法規,目前這項技術在台灣比較難以推行,因此HCE反而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

HCE是2013年Google所發表的行動支付方案,相較於TSM,HCE使用環境相對簡單,透過雲端模擬晶片功能,Card Holder手機也不再需要額外安裝SE以及換發SIM Card,透過Android系統手機內建的NFC功能即可完成付款。拜科技進步所賜,APP已經可以模擬您的皮夾,並從銀行主機下載「信用卡」到電子皮夾內,當您要消費時,即可聰明的選擇優惠最高的卡片使用(HCE技術可在手機內綁定多張信用卡),尤其發卡銀行若使用Big Data技術分析顧客消費行為並結合推播與GPS定位功能,更能在顧客猶豫不知道該使用哪間銀行、哪張卡片時,搶先幫顧客做好決定,如此不僅讓消費者享受刷優惠,也增加了消費者與發卡銀行間的黏著度,更攻占了您的Wallet。

實體信用卡會不會因此消失,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某些場合下,HCE是無法使用的,但您皮夾內攜帶的信用卡肯定會變少且使用率會嚴重衰退。但發卡銀行若善用HCE技術,將可增加發卡機構的動卡率,並促使消費者願意申請更多的信用卡以及更聰明的使用信用卡。

不過使用HCE也伴隨著一些缺點,因為消費者使用手機交易時,需要取得雲端主機的金鑰驗證(雖然金鑰保存時間可彈性調整,但基於安全性考量,應在一定時間內失效),才能完成交易,因此無線上網的依賴度較高,若在缺乏訊號的地方或在國外旅遊無法使用Wi-Fi時,將無法順利使用手機信用卡完成交易。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