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還在拚選舉 削弱拚經濟的動力

22 3 月 , 2019  

退休教師  謝其政

從經商的觀點看:人潮等於錢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消費可促進生產。台灣的選舉造勢晚會、燈會、廟會、跨年晚會、甚至街頭遊行請願抗議…..等等活動。越能吸睛、凝聚人氣、場子越旺,成為活動成功與失敗之重要指標。

自蔡英文上任迄今,拚經濟是其施政主軸。迷信消費行為對經濟指標之正向影響,從燒錢的前瞻計畫、暖冬旅遊補助…..等等都有鼓勵消費、沒錢也要借錢消費之斧痕。

韓國瑜入主高雄市政府後,更以其個人獨特的政治魅力,為其口中又老又窮的高雄,帶來了人潮與生氣。

自2008年選出的第7屆立法委員起,席次總數為113席,任期4年,選制則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立法委員任期由3年延長為4年​與總統任期同步後,台灣每4年一次舉行中央選舉,隔年辦理地方選舉,此一民主機制與西方成熟民主國家相仿。理應沒有選舉過於頻繁,年年都要辦理選舉之情事。

然去年1124九合一選舉激情過後,因當選或參選縣市長而辭去立法委員所空出的缺額補選,熱度更是破錶,其規格直逼總統級選舉,兩黨政治明星都將弓拉滿,賣力輔選。每場造勢場都在比人氣、比聲量。

經歷民意洗禮於去年1225風光就任的首長們,選戰過後,專心市(縣)政,方能不負選民所託,但這些首長們似乎對輔選較熱衷。選舉猶如打天下,施政是治天下,打天下,攻城掠地,打選戰,文宣造勢,都有其共通點;其一,不事生產。其二,耗費龐大。戰爭流血,生靈塗炭。選舉造勢,萬人空巷,凝聚了人氣。但這些被凝聚或動員出來的人潮,有很多是壯年人口,台灣生生力的中堅。所謂成功的選舉造勢,不管是搭遊覽車被動員來的群眾,或自動自發前來捧場的粉絲團,都是台灣的生產力來源;生產力流失,怎能撐起低迷的台灣經濟?

人潮、消費都是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有人潮就有錢潮此話不假。但人潮中人,口袋均不深,甚或口袋的錢都是向銀行辦理預借現金卡舉債所得。消費與生產是主導人類經濟活動的二尊大神,交互影響,互為因果。

去年1124九合一選舉落幕,戰爭已經結束,官兵將士不都應解甲歸田,回鄉故里拚經濟嗎?如果選舉造勢晚會、燈會、廟會、跨年晚會、甚至街頭遊行請願抗議…..等等活動都有原本應投入生產的大量青壯人口於非假日流連其中,如此的人潮、消費,能拚出台灣健康的明天嗎?

去年1124韓國瑜旋風,藍軍士氣大振,今年316立委補選在韓流加持下的藍軍,尤其是台南第二選區、新北三重2個席次,藍軍更是深入綠軍大本營,選前聲勢大好。開票結果,披綠袍複製韓國瑜選戰策略的謝龍介、鄭世維雙雙敗北。

人潮,在商戰裡看見的是錢潮,在選戰裡看見的選票。但人潮並不等於錢潮,也不等於選票,尤其錢潮要流進自己的口袋,選票要投入自己的票匭,熱鬧登場的人潮、人氣非票房保證,有沒有牛肉才是重中之重。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