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焦點議題, 蔡政府執政三週年

體檢蔡政府執政3周年系列:教育篇

22 5 月 , 2019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及體育組高級助理研究員  盧宸緯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及體育組召集人、前台師大校長  張國恩

編案: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執政 3周年,「觀策站」自5月20日起邀請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評析蔡政府的施政。今天推出「教育篇」。

政治介入、意識形態綑綁、缺乏配套的台灣教育現況 

 

蔡政府自2016年上任至今,已屆滿三週年。蔡英文總統曾表示,「教育界的挑戰,就是國家的挑戰。」檢視近三年來蔡政府的教育施政,發現當前臺灣教育正面臨諸多困境。

一、政府干涉大學教育自主,淪為綑綁大學的政治打手

陸委會於官網的「臺生赴陸求學專區」中,針對兩岸高教環境差異,提出「臺灣的學術環境自由,…(略)…,與中國大陸學術環境首重人治與遵循黨政領導是迥然不同的。」之論述。然而,在蔡政府執政之下的臺灣學術環境,是否真如陸委會所指之擁有「自由」,與中國大陸「人治」、「遵循黨政領導」迥然不同?

由耗時將近1年、折損3位教育部長的「臺大校長遴選事件」可發現政治對教育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干預。《大學法》第1條條文開宗明義指出「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在《大學法》第9條中亦規定,「新任公立大學校長之產生,…(略)…,由學校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或各該所屬地方政府聘任之。」換言之,教育部僅能於形式上發聘書,並不具有實質審查的權力。

然而,在此事件中,教育部卻換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理由,企圖指出遴選過程有瑕疵,並強勢要求臺大重啟遴選,最後才決定「勉予同意」管中閔擔任臺大校長。而做出此決定的時任教育部長葉俊榮,也明白表示「扛起政治責任」、立即遞辭呈下台。蔡政府干涉大學自主,讓政府淪為綑綁大學的政治打手,於校園內造成寒蟬效應,引發臺灣民主倒退危機,由此可見一斑。

二、新課綱流於意識形態之爭,迴避人才培育的真正問題

《教育基本法》第6條明白規範「教育應本中立原則」。雖然教育本質上為價值傳遞的活動,但教育不該、也不能淪為傳遞特定、單一意識形態的工具。然而,檢視12年國教新課綱的制訂過程,無論是文白比例被翻案調降,抑或是中國史內容被縮減、中國史置於東亞史脈絡等,皆可發現蔡政府對新課綱的焦點,僅流於「意識形態」之爭。

新課綱扮演著國家人才培育與整體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角色。在當前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全球社會中,究竟國家應該要培養孩子具備哪些素養與能力,才能有效發展潛能並參與社會?人格涵養與實用能力的培養,課綱中的比重如何,是否應區分?新課綱能否回應國家對於人才的需求?能否讓孩子與世界發展趨勢同行?這些攸關孩子與國家未來等真正需要被關注的面向,在新課綱的制訂過程中卻被迴避。

新課綱的制訂,淪為意識形態角力的戰場。具有高度意識形態的課綱將成為孩子一出生就被埋沒的框架,不具開放思維的下一代如何因應全球化時代的競爭。

三、教育變革草率缺乏配套,反創造更多混亂與恐慌

無論是甫結束的大學個人申請入學「5選4」爭議,抑或仍處於作業不及危機中的新課綱教科書等,皆顯示蔡政府所推動的教育變革過於草率,且缺乏整體考量的配套措施,反為學子、家長、學校及整體教育現場創造更多混亂與恐慌。

如大學個人申請入學5選4變革,出現包括:缺乏「總級分」作為超額篩選參照依據;「同分增額」恐排擠指考名額,亦加重大學端負擔,審查品質令人疑慮;重複錄取的情況增多,衝擊中分群學生;學生為爭取更多機會恐五科皆選考,無助於壓力減輕等亂象,學子與家長的不確定感與混亂感加重。

而在新課綱方面,因教育部違法聘用課審會分組委員,導致新課綱被迫延宕上路,進而嚴重壓縮教科書編纂與審查時間。原先需耗時兩年的編輯時間,如今教育部卻將所有過程壓縮於半年內完成,至今卻仍有諸多領域教科書尚未公告。

國教院是否能兌現教科書「如期如質」的保證,仍備受質疑。另外教師法的修訂造成家長與教師的對立,形成家長憂心、教師灰心,如此相互不信任的校園環境,又如何能養成積極與開闊心胸的學子。

綜言之,在蔡政府執政三年來,不僅未見教育發揮導引社會向上發展的「導進」力量,教育本身反因政治介入、意識形態綑綁與配套缺乏,淪為社會爭議與混亂之源,學生、家長與教育現場亦混亂且無所適從。

期許在未來,「政府」能扮演教育的真正後盾與推手,支援整體教育發展所需之能量,也能將孩子與國家帶向更具競爭力、更有希望的方向。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