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課綱爭議

不斷衝撞 VS. 不斷跳針=無解的反課綱

24 7 月 , 2015  

桃高盟反課綱發起人 徐連毅

 

在7月23日的半夜,反課綱學生又衝入了教育部,還一度攻入了部長室。從一個月前的潑漆事件以來,這已經是第6次的大大小小形式的衝撞。筆者因為當初有參與相關的活動,也恰好認識各地反課綱的領導圈,故有一些第一線的觀察與建議。

教育部拒絕有效溝通,每次回應皆不斷跳針

從教育部來說,拒絕有效的溝通一直是抗議方所詬病的。教育部無視已經有兩三百人聚集在教育部門外,仍不斷跳針「課綱問題沒有什麼爭議」,試問這樣會不會讓抗議的學生覺得教育部沒有任何想要溝通或是妥協的空間?

就實質內容而言,教育部認為「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就算內容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實質內容涉及到意識形態及史觀的認知,如果沒有有效的溝通和形式上的妥協與共識就想強勢推出,一定會激起社會上的反彈。尤其現在年輕一輩的史觀和此套課綱完全不同的時候,反彈力道更是強大。

就程序正義而言,根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高院的判決,教育部在此課綱事件中扮演了錯誤的角色,導致程序出現瑕疵,這點是教育部自身的問題。然而吳思華部長說,政府內部會議都要公開,誰敢暢所欲言?筆者認為部長顯然搞錯了公務員官僚及政府在現今民主憲政社會中的角色,如果你的所作所為沒有對不起人民,有什麼好不公開?公開之後你不是更有正當性?尤其是一整個世代的課綱並不是「內部會議」就可以決定的事情,不同於國安、商貿機密,何來保密之需求?當我國人民不斷要求「透明參與」、「程序正義」時,教育部走了反方向的道路,這會不會引起部分人民以及年輕學子的激憤?

學生愈趨躁進偏激,衝撞其實無利於解決問題

再來看看學生這邊,我相信學生中一定有許多人是搞不清楚全貌的,但我也相信學生中一定也有一群人是很努力在了解、在吸收資料,然後鍥而不捨的宣傳並引領抗議,追求心目中的正義。但是,抗議活動必定引來許多社運團體的參與,就會將活動層級升高。而學生隨著抗議時間的拖長,必然焦躁而導致開始偏激。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衝撞體制,除了會讓民眾觀感不佳外,也會讓許多溫和的抗議學生退出,削弱自身的能量。更甚者,也會斷絕政府和學生的溝通機會,而嚴重的是只要有一個人突然衝撞,那麼外界就會包裹全體抗議學生都是屬於衝撞派的,也就是「暴民、學匪」,這對反課綱運動是百害而無一利。

而學生們口稱教育部不願對話,但是其實卻只想和「部長」對話時,筆者更是感到幼稚。因為在公務體系中,決策並不是一個部長就決定的,換言之,次長、署長、課長、委員,只要是教育部公務體系的官員,都應該把握機會對話。而且在對話時也必須有「妥協」的準備,如果一味的要求對話,卻又不認真把握機會,也不打算和教育部溝通妥協,只想「完全」達成自己的訴求,然後達不到目的時又繼續衝撞官署,那麼這場活動將會沒完沒了。因為學生不可能動員到去年學運時那麼多的人,沒有辦法塑造巨大壓力;而且衝撞官署也不能一用再用,不但鎂光燈會越來越少,官方也會越來越無感,最後辛苦的仍是第一線的警察。

解決問題,需要雙方的理性與誠意

在教育部不斷「跳針」、「拖」、「無誠意溝通」之下,學生必定「焦慮」、「衝」、「無妥協空間」。而這些因素會互相影響,形成輪迴,也因此筆者建議教育部可以多辦幾場說明會,多次的親自溝通,如果認為自身是對的,何懼溝通?並準備好和學生談判,解決紛爭。而學生也應該停止無意義的衝撞與自我感覺良好,準備好妥協的對話,雙方理性有誠意的一起解決反課綱這齣已經在拖尾的戲碼。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