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課綱爭議

從「黑傘運動」解讀中學生的民主參與

22 7 月 , 2015  

八年級政治觀察員  林彥廷

今年4月底,台中一中異議性社團「蘋果樹公社」,挑起此次課綱微調爭議的開端;5月26日,新竹高中在幾位應屆畢業生推動下發起連署,逾700名同學簽名支持,並舉辦校園講座,成功吸引媒體、社會關注,建國中學、中和高中等校學生紛紛響應,一系列「反黑箱課綱 OO學生站出來」的臉書粉絲專頁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開啟了媒體所稱「小太陽花」的學生運動思潮。

「黑傘運動」真的是「小太陽花」嗎?

在318學運之後,七、八年級世代被塑造成深具革新意識、獨立思考的年輕族群,「公平正義」、「公開透明」、「全民參與」等成了近來公共政策的新圭臬,凡與「黑箱」、「中國」甚至是「國民黨」相關的議題,一律成為砲口攻擊的目標。但我認為,與太陽花學運相比,反課綱微調的「黑傘運動」其實才是真正體現公民對「民主」一詞認知的開始。

筆者恰巧認識此次「黑傘運動」北、桃竹苗、中、南各區的發起人,與陳為廷、林飛帆等人不同,在「黑傘運動」之前,他們確實沒有政治運動的經驗,也沒有與政黨或政治人物聯繫的管道,大家只是普通的高中學生;真要說有甚麼不同,大概只是具有辯論社、學生會等公共事務性質的社團經歷,大家都曾經在課業之外,對公共事務有些關心。

那麼,這些高中生為什麼願意站出來?

原因無他,318學運確實帶起了一定程度的啟發,讓從前對社會冷感,無視政治動態的學生族群願意投入公共議題的思辨,「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也成為新生代的信念。但若因此認定這群高中生只是為了仿效社運明星,只是在追求媒體光環,我認為所言差矣。

「反課綱」就是主張「獨」嗎?

此次課綱微調爭議,除了檢核小組代表性、公聽會進行方式及教育部違反《政府資訊公開法》等「程序問題」之外,也涉及台灣主體意識、主權擁有者相關的「內容」爭點。內容問題包含了台灣的統、獨意識之爭,這也是媒體和政壇特別關注的焦點。

筆者曾多次與參與學生對談,就筆者觀察,學生彼此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其實仍處於二元分歧,也未必都完全抱持「臺灣獨立」的觀點,「同心圓史觀」、「台灣主權未定論」等學說,鮮有人能深入辯論,但是對於「台澎金馬獨立的主體性」已經有切身的認同感,則是明顯可見。

所以,他們想的究竟是?

其實,發起「黑傘運動」的高中學生們想法很單純,他們只是在追求心中肯認的「公平正義」。公共事務一如教育,應該要能全民參與,在生活中實踐民主精神。

因此,筆者期待台灣社會不再用「有色眼光」評斷學生們的一舉一動。在民主多元的社會,大眾的意見可以相左,但如何運用理性智慧的溝通方式,讓台灣社會呈現真正多元民主的價值觀點,才是在這場「黑傘運動」中,最具探索價值的課題。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