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監督第四權

從塵爆國賠新聞看媒體的輿論操作

23 7 月 , 2015  

美國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所博士生  何志勇

新北八仙樂園塵爆意外後,輿論要求究責聲浪不絕,其中不乏有新聞媒體以反詰語氣問道:「難道馬政府不用國賠(償)嗎?」事實上,八仙塵爆意外並未構成法律上國賠要件,容不贅述;但國家對人民仍有救助的義務,譬如給予傷者補償、向業者代位求償等,殆無疑義。但一般民眾如不諳法律就會容易受到媒體誤導,認為塵爆傷者或家屬理應訴請國賠。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有心人透過媒體來影響輿論或者甚至公共政策愈加見效。其中「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是一種常見的方式。簡單來說,媒體可以使用不同的詞彙來「引導」frame閱聽大眾在接受訊息的同時,建構媒體預想的價值判斷標準,例如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是「言論自由」的表現,還是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倘閱聽大眾「被建構」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前者,政府要求警察驅離佔領立院的大學生恐難得到輿論的支持。又例如墮胎在美國一向是頗具爭議的話題,當媒體分別以擁護胎兒生命權pro-life或擁護婦女選擇權pro-choice來引導輿論時,竟然會產生不同的民意傾向,令人玩味。

除此之外,媒體也可透過僅報導單一新聞事件,而不探究其背後的政、經以及歷史脈絡的方式,來引導閱聽大眾。例如台灣年輕人低薪22K現象,國內媒體多歸咎馬政府過去推行協助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短期就業的方案,卻鮮少有人願意去探討台灣目前面臨產業升級以及貿易自由化的困境,似乎這些都是風馬牛不相及,間接也造成一般民眾較難體認政府推動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或簽署雙邊經貿協定包括兩岸的急迫性。

至於媒體其他被西方學界證實能有效影響閱聽大眾態度的方式還包括激化對立面的新聞報導、製作非理性/謾罵的談話性節目等。很不幸地,這些都是台灣目前媒體的走向。

在台灣,不少媒體政治立場鮮明,閱聽大眾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媒體預設的「陷阱」中,並隨之起舞,間接協助它達成特定的政治目的。要求塵爆國賠的新聞只是冰山一角,聰明的你不得不察。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