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焦點議題, 蔡政府執政三週年

體檢蔡政府執政3周年系列:新南向篇

3 6 月 , 2019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組顧問  張登及

編案: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執政 3周年,「觀策站」自5月20日起邀請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評析蔡政府的施政。由於新南向為蔡政府最重要的對外施政項目,因此特於今天推出「新南向篇」。

新南向:動心更要將心比心

一個直到今天在機場、旅遊點和廣告還會見到的台灣觀光標語,就是「台灣觸動你的心」(Taiwan Touch Your Heart)。在網路上搜尋,與這個動心的口號相關的官方影片,可以追溯到馬政府時期甚至更早。和周邊中大型國家的物質實力和文化資源相比,「觸動人心」當然是台灣發揚「軟實力」的上策。同時,以東南亞和南亞為焦點的「南向政策」,也是跨政府與跨黨派共同的長期實踐。台灣「南向」不可能與列強做撒錢或出兵的競爭,當然要爭取「人心」。

2016年蔡政府執政後,新南向政策更增加了「以人為本」(people-centered)的新重點。學者闡明,這更是要「透過臺灣與東南亞、南亞及紐澳的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打造新的夥伴關係,主動改變臺灣被視為是亞洲離島的戰略困境。」

疊加來看,觸動人心當然要有重點—觸動誰的心。過去的南向不外是爭取當地國政界的外交支持和台商的投資機會,但是這些目標固然可以發揮即時效益,卻也容易因局勢變化而轉向,欠缺可持續性。

而以人為本的「人」更加強調經營在地跨世代的社會網絡。包括學校、智庫、社區和非政府組織,都是應該認真去「觸動」的對象,也才有可能厚植長遠的競爭力。「新南向」這樣的考慮,自然是台灣南向的「再聚焦」(re-focusing),是一項創新的正面發展,也是未來任何政府接續執政應長期投入的工作。

不過筆者近期有機會訪問馬來西亞,也和一些馬方學者與社會人士有所交流,對馬國觀光與文化部製作的另一個影片和標語印象相當深刻–「馬來西亞:東南亞之心」(Malaysia: Heart of Southeast Asia)。筆者因研究與行旅之便,曾走訪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和澳洲等多個新南向國家,非常同意馬國自稱「東南亞之心」。她雖非當之無愧,但絕對是有所本。

台灣雖可說位居地理上包括東北亞、東南亞的「東亞之心」,胸襟與視野理應比「東南亞之心」壯闊得多,但就文化連結與戰略連動上來說,台灣卻更接近東北亞而非東南亞。

也因此部分論者抱憾台灣文化太多漢字文化圈因素,容易再度被崛起的中國吸回,有損其建立新國族的事業,所以應該重新調整島嶼人民的認同座標,擴大發揮原本就存在的南島元素,向馬來—波里尼西亞的海洋南島積極連結。

筆者認為,太平洋島國規模太小,越南與泰國仍有共黨或軍人專政,印度、緬甸太遠,印尼與菲律賓廣袤但不穩定因素較多,新加坡又太具「華人性」,台灣如果要向南建構以人為本、爭取人心的區域共同體,能使伊斯蘭、華人、印度、英美的文化、族群與政治經濟體制並存,並經常能在東協(ASEAN)中發揮重要仲介作用的馬來西亞,絕對是切入並試煉台灣以人為本南向政策的最佳門戶。

雖然大馬的族群政策與強人政治未必適合台灣取法,但是它的這些特性其實也正是鄰近的泰國、印尼、新加坡、緬甸甚至印度政治的櫥窗。

從台灣慣於想像的單面向西方多元主義政經體制來看,邁向南方的時候,不免可能會帶有民主睥睨威權,甚至是近代東北亞「脫亞」的優越心態,也會對東協未能「進步」成為東亞北約或東亞歐盟感到「遺憾」。

筆者卻要指出,如果「以人為本」是帶著「先進」的教導心態要去「帶領」新南向國家,就一定會走回外交策動或廠商輔導的工具主義老路。如果是要充當任何一個南向以外的強權的代言者前來牽線指導,更絕無可能遁形於敏感睿智的東協之心。

其實就像許多南向國家學者引以自豪的「東協模式」(the ASEAN Way)表明,台灣島嶼之南廣大的海陸交錯世界,是一個必須強調兼容並蓄、對話協作的巨大人類生態區。

這個區域的特點不是西方例外的「特殊的普遍性」(particular universalism),而是「普遍的特殊性」(universal particularism)。台灣要觸動當地人心,首先必須尊重當地民族歷史、宗教差異和殖民經驗縱恆交錯的複雜構造,而後千辛萬苦構建的「東協中心」(ASEAN centrality)。

如果在彰顯制衡中國、「跟中國不一樣」時,沒有照顧到「世界南方」(global south)與世界北方(global north)也不一樣,那就完全不是將心比心,不僅「北方代言」的本音現形,也證明了自己並不具有充分的主體性。南向的無心之「新」,恐怕會是事倍功半了。(本系列結束)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