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良, 專欄作家, 醫療放大鏡

醫病關係不該對立,應是合作對抗病魔

10 11 月 , 2015  

資深醫師 唐維良

如果與一些資深的醫師聊到「醫勞盟」的主張,主要有兩種感覺:讚嘆與感慨。感慨的是社會制度的變異和醫病關係的惡化,造成醫療專業的被忽視,使得醫牙藥護等醫療人員的身心疲憊,地位淪落,想當然的,就會讚嘆有團體肯發聲,為我們爭權益。

 
台灣醫療水準算是相當不錯的,包括醫院設備和技術部分,幾乎每一科都可提出擠身世界級的成果。同時,台灣的健保制度也是令世人讚譽不已,是各國爭相考察的對象。先不談工時、待遇,或研發投資這些事情,在好制度、好品質的條件下,竟然造成台灣醫師的「犯罪率」是世界第一,從這點就能看出醫療糾紛的濫訴情況,而且是不利醫師的判決較多,才造成這世界第一的

 

是的,醫技與醫德是不相關,那麼有可能是某種制度造成醫師不顧醫德了,或某種觀念讓醫病之間失去信任了。於是形成,病患用法律制度來保障醫療的過程,醫師則用自保的觀念去從事醫療行為。不管是醫病關係也好,是制度觀念也罷,所有的「醫療」,不都是共同在對抗病魔嗎?
 

華人總是喜歡以成果論英雄。誰都知道理財投資有風險,要看決定投資的當時,所掌握的資訊及判斷的準確與否,沒有穩賺不賠的事。醫療何嘗不是?怎麼能要求治病要以「痊癒」為成果?醫師做得再好,沒人以英雄來稱讚的。金融風暴坑掉許多投資客,SARS風暴也賠掉多位醫護人員,但我們敬重的可是他們負責奉獻的精神。一位醫師的養成,在進入醫學院之前就開始了。七年後,從學校畢業要先考醫師執照,再到醫院繼續進修,取得專科執照,這段歷程最快要十年。醫學課程是沉重的,住院醫師的工作是繁重的,做到能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其工作責任更是沉重加繁重。在手術、麻醉、急診、加護中心工作的醫師,對病情的判斷和處置,是以分秒在計算的。這裡就牽涉到一項重要問題:這位處理的醫師,他當時的精神體力是否處於良好狀況,因為在工作過勞、壓力過大的情形下,情緒和判斷力會受很大的影響

 
醫勞盟的主張之一就是爭取醫師適用「勞基法」,欲藉法制來保障工作。勞基法是民國73年以後才開始實施的,所以目前的醫師都是苦讀苦幹出身的。壓力是把兩面刃,能激勵人奮發,也可能讓人受不了而放棄,放棄生命、健康、職責、高薪……。服役過的男人都會懷念受訓時的操練,我們也能深深體認實習和做住院醫師時的辛勞。如今我們仍然屹立崗位為病患服務,就為了那份「醫師誓詞」?還是心理的那份成就感!

 

我們的老師曾教導我們:「病人是你最好的老師」,包括解剖課裡的「大體老師」。我們把書本的知識,在臨床做個實證。不但治癒患者,也增進智能經驗和展現自我的成就感。現在我們又從病人身上學到「自我保護程式」。會有這種對策的產生,就是因為建立了醫病相對的關係。消保法、勞基法、醫糾法,它們把醫病「合作」對抗病魔的關係,變成消費者、勞資雙方、或刑事問題等「對立」的關係。就像醫師藥師各以專業,合力治療疾病,該是醫藥分業,可是到後來變成醫藥分家的局面。如今砍完藥價,又來個藥品差價負擔,在治「病」時,又綁手又礙腳的。

 
因此,法律要改、制度要變。可以先從法官、調解者、學者、民代等等具有指標的人物,教育民眾正確觀念,例如,醫療不是消費行為,因為健康是買不到的;醫療會儘可能除去現有的問題,但未來健康養身還是靠自己努力的;或給予醫師一個安全、安定的醫療環境,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還有就診、用藥、尊重專業等等觀念。常常是醫師說破了嘴,都不及一個法律案件的判決,或一場民代的說明會。人無信不立,醫病相互不信任,醫療遲早走向崩潰。有句台語俗諺說很傳神:「先生緣,主人福」。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