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烏凌翔

台科技業須謹慎看待加入「印太經濟框架」

20 1 月 , 2022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面對中國的崛起與挑戰,美國回應的戰略與作法都值得夾在其間的台灣注意。最近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就值得台灣睜大眼睛用力觀察。

大國競爭有兩個主要層面,一是國家安全,二是經濟利益。「印太經濟框架」屬於後者。川普2017年一登台就退出的TPP,日本重整為CPTPP後,拜登政府卻無意加入;今年元旦已經生效的RCEP是中國與東協等國家發起組成,美國更不可能參加。從奧巴馬時期就宣稱要重返亞太的美國-在經濟上-要如何證明它能領導一群盟友呢?

好有一比:一位大哥若只帶領眾小弟舞刀弄棒,說是能抵禦其它幫派的威脅,卻不能開闢財源,帶大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在江湖上要如何揚威立信,保持帶頭大哥的地位呢?

拜登去年10月底參加東協視訊峰會時,提出「美國將制定印太經濟框架」,白宮還發出新聞稿,證明不是老先生隨便說說;不到一個月後,他的商務部長雷蒙多在亞洲行中再次強調將在今年(2022)稍早就落實老大的想法,而且會是一份具體的協議。雖然沒有具體細節,與美國沒有邦交的台灣要如何跟美國簽約也不知道,但是台灣有媒體隨即表示歡迎,讚許是「充滿創意的協定」並揣測其可能內容

真的有利無害嗎?

以下推論的大前提是:美國與中國已經進入如同上世紀與蘇聯的冷戰對峙狀態。如果同意,那麼冷戰時,美國在經濟上如何抗衡蘇聯的手法,就值得分析,與當今的美中科技戰打法做一比較,也許就能猜到所謂「印太經濟框架」的內容了。

二戰後,美國為了防制與「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和技術」流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成立了一個「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 CoCom),直到1994年3月才宣佈解散。但是冷戰結束並不表示天下太平了,敵人仍然存在,雖然一時不能確定是誰 . . . 於是,1996年,新的「瓦森納協議」在奧地利又簽定了;從全稱即可窺知其內容:「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

防制好東西落到壞人手中,大家都不會反對,問題不在這個概念,而在由誰定義壞人是誰?現在美方不認為中方是好人,顯然要像瓦森納協議的精神一樣防著「好東西」流入對中方手中。問題又來了,好東西若是都在美國手中,只要自己管好自己即可,偏偏有些好東西不在自己手中,而在陣營內小弟-譬如台灣-手中,未來的「印太經濟框架」可能也要管吧?

冷戰後的台灣,對於美國領導的民主陣營價值就是「不沉的航空母艦」之地緣戰略價值,沒有石油或稀土等天然資源,也沒能力買些牛肉或豬肉,雖然以戒嚴實行威權統治,但宣稱屬於民主自由陣營,美國也不細究。一個甲子過去,台灣竟然創造出全球矚目的資通訊產業,不但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電子組裝製造業還能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過程中參與創造外匯-譬如富士康,甚至在近幾年,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成了大國競爭中舉足輕重的關鍵。這些「好東西」,中國也想要,美國也不會不想要吧?

如果是,那麼即將出爐的「印太經濟框架」肯定會「規範」台灣的科技產業。

中研院吳玉山院士上週在「台北論壇」「2022年美中關係展望」演座中提出一項觀察:「美國在整隊,中俄在整合」。急於參與國際社會的台灣,沒有選擇,只能加入「美國隊」,那就不能拒絕加入美國主導制定的「印太經濟框架」。科技企業與需要理財的民眾,必需關注這項趨勢,它必然衝擊我們的荷包。

(照片來源:Yahoo新聞)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