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張逸帆

官方署名:中共立場的隱性表態

15 6 月 , 2016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張逸帆

 

熟悉中共政治的人大抵都會知道,中共在文字與語彙上向來表現得十分審慎。在中共的政治語言中,官員的任命、評價,對重要議題的評論,乃至於領導人的訃告,語彙的輕重往往都能夠反映出官方對於某一具體事件或人物的「定性」與態度。其中,作為官媒之首的《人民日報》,在遣詞用字上更是「錙銖必較」,甚至連其評論文章的「署名」也有一套頗為嚴密的規範。

《人民日報》的署名大體上可以被分為三類。第一類常見的署名是「人民日報社論」或「評論員文章」,文章內容大多為重要且相對宏觀的國是議題,直接且準確地傳達官方在大政方針上的立場。一般而言,這類署名的文章都是由《人民日報》的編輯在官方指示下所進行的集體創作,因此,對於研究與窺探官方在宏觀議題上的態度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4月《人民日報》針對「薄熙來事件」所發佈的評論員文章「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正確決定」便屬於這個類別。

第二類則為專家學者或其他專業人士真實署名的評論文章,這類文章常見於《人民日報》的「評論」版(第五版)。這類文章所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常常是專業人士對某一具體議題的觀點,因此雖然總體而言不會與中共官方的基本態度相悖,但也不能被直接等同於官方立場。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屬性,使得這類文章政治性較低,不論在議題本身還是所使用的語彙也都相對較「軟」。如2016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獵豹移動首席執行官傅盛的評論文章「用創新實現『彎道超車』」便屬於這個類別。

第三類署名最為複雜,也最為有趣,可謂是中共的一大「發明創造」。這類文章往往是在官方授意下針對時下熱點事件的評論或定性,但既不使用「評論員文章」之類的官方名義,也不使用真實署名,而是依照特定的規則使用一系列「官方筆名」。具體來說,這種官方筆名可以進一步被區分為兩個次類型來進行討論。第一個次類型是直接使用中央某部委名稱的簡稱與諧音作為筆名,其特點是文章內容與該部門的職能範圍相符。在這個次類型中,常見筆名的有「仲祖文」(中共中央組織部文章)、「鐘軒理」(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謝正平」(《解放軍報》政治部與評論部)、「衛民康」(衛生部)等等。2015年6月21日署名「仲祖文」的文章「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便是這一類型,而農村基層黨組織問題也確實在組織部的管轄範圍之內。

筆名的第二個次類型則非直接代表某個官方部門,而是間接指涉該議題的類別與重要程度。比方說,著名的「任仲平」便是取「《人民日報》重要評論」之義,其文章內容多用於解讀與呼籲進行重大改革,如「讓法治為現代中國護航──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人民日報》2014年12月3日)便是「任仲平」的典型之作。除此之外,「何振華」(如何振興中華)、「鄭清源」(正本清源)、「國紀平」(國際重要評論)、「鐘聲」(中國之聲)等,也可以被劃分到這個次類型當中。

 

通過這樣的署名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在官媒與正式的官方報告之間做出區隔,從而滿足在多元渠道中進行政治宣傳的需要。因此,具體採用哪一類署名或哪一個筆名來發表評論,都可以視為是中共官方立場的一種隱性表態。什麼樣的議題能夠進入「評論員文章」系列,什麼樣的議題又會以「筆名」的方式刊發,甚至於,具體採用哪一個「筆名」來發表,其中都可謂是大有文章。在本文所區分的三個類別之間,「評論員文章」是最重要的,因為這類文章往往具備了全局性的意涵;其次是以各種筆名刊發的社評,它們代表了中共或中共某個部門在具體事件上的態度;最後才是政治性較低的專業人士實名評論。

以2016年5月17日所發佈的「文革五十週年」評論文章「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為例,《人民日報》便首度採用了「任平」(《人民日報》評論)這個筆名,而不用早已聲名大噪的「任仲平」,以顯示該議題不僅不能被歸類在「評論員文章」這一類別,甚至無法達到「重要評論」的層級。也就是說,中共雖然對「文革」進行明確的定性,但實際上依然不希望該議題被熱烈討論或過度渲染。因此通過這樣一種隱晦的宣示,來傳達出官方的立場與態度。

當然,《人民日報》的署名規則僅僅是中共政治語言當中的一個小部分,政治語彙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他面向當中。事實上,不論是官方報告還是「新聞聯播」,在中共那看似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裡,往往都隱藏著重要的訊息。所謂「魔鬼藏在細節中」,若能準確把握這些細節,自然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解讀中共政治的。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