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陳徵蔚

小虎鯨的悲歌:垃圾造成的海洋浩劫

19 3 月 , 2018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陳徵蔚

2018年3月10日新聞報導:「高雄港內迷航的3隻小虎鯨,經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人員努力搶救仍不治。鯨豚團隊昨晚解剖時發現,最瘦的一隻母的小虎鯨胃內竟有18個塑膠袋…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說:『整個胃都塞滿了,吃不下卻很餓。』」

令人沉痛,但卻早已不是新聞。有人將小虎鯨之死怪罪於台灣海域垃圾太多;但其實整個世界海洋早就已經被垃圾佔領!人類大量製造垃圾,特別是塑膠垃圾,造成了令人戰慄的生態浩劫。垃圾被掩埋後隨各種管道進入海洋,在洋流引導下,形成了龐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又被稱為「垃圾島」。這個垃圾島的區域保守估計約有兩個德州這麼大。

漂海的「瓶中信」很浪漫,但是海洋垃圾卻造成生態浩劫。搜尋「太平洋垃圾帶」這個關鍵字,可以看到小船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垃圾海裡,這些垃圾被沖上島嶼,阻塞河道,醜陋無比。信天翁吃下太多垃圾,過度沉重無法飛行,活活餓死。在腐爛的屍體裡,我們赫然發現來自台灣的塑膠打火機。

在電影《快樂腳》裡有隻企鵝脖子上套著啤酒「六罐裝環」(six pack ring),而這真實出現在海龜身上。小海龜被套住無法掙脫,就這麼長大,形成了令人心碎的「蜂腰」。寶特瓶因海浪沖刷破裂成為圓環,套在海豹嘴上,讓海豹活活餓死。廢棄漁網、尼龍繩纏繞海洋生物早已司空見慣。而網路上流傳了一段影片,吸管戳進了海龜鼻孔,經年累月結痂,早已無法分離。有人試著幫海龜拔出吸管,結果血肉模糊。這些都是人類造成的悲劇。

中大型海洋垃圾造成海洋生物誤食、纏繞;而微型塑膠垃圾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在海洋沖刷下,塑膠垃圾不斷裂解卻不會消失,最後都成為小於5mm的微型垃圾。這些垃圾具有高度吸附性,可以聚集重金屬、環境賀爾蒙等毒素。它們很小,可以穿過濾水系統,也可以進入於蝦蟹貝的體內,最後不知不覺被吃下肚。ㄧ般魚類在烹煮前都會移除內臟;但貝類通常直接食用,也因此將塑膠微粒直接帶入人類的食物鏈中。

海洋垃圾的問題一日不解決,人類遲早面臨海洋生態滅絕的嚴重後果。事實上有科學家預言,海洋食物鏈已經快速崩解,在十數年間,海裡除了水母將一無所有!而解決海洋垃圾的途徑有三。第一,民眾要有自覺,減量垃圾,並且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第二,企業不能再將「回收」的成本外部化,更不應該藉由「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刺激消費,製造更多垃圾。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應該要從製造源頭使用環保材質,生產高品質且耐用的產品,而不是廉價、會快速成為垃圾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企業應該正視面對「回收」產品的責任。把廉價產品賣給民眾,卻不負責回收,最後垃圾汙染整個地球,這樣既不負責任,更不道德。

最後,政府應該制定政策,減少甚至禁止使用塑膠製品,特別是塑膠袋、餐具與吸管等。如果全世界都能夠認真地減少垃圾,至少可以減緩「塑膠海洋」的速度,然後我們才能思考如何讓海洋垃圾消失。

在《當水母佔據海洋》中,作者提到:「讀者感覺只要我們停止汙染,一切都會好起來;只要我們停止過漁(指過度捕魚),海洋就會恢復正常。這些想法聽起來不錯,但不是我們所觀察到正在發生的真實狀況…當我們想到過漁,我們忘記了在氣候變遷下,暖化的海水溶氧量會減少,使得魚類更不容易呼吸,更難生存;而這進一步會導致魚類減少。」

「當我們想到汙染,我們想到碼頭又臭又討人厭的角落,或是沖上海灘的啤酒罐和塑膠瓶,但我們卻沒想到,重金屬或塑膠殘留物累積在我們的食物鏈中,結果又是進入我們體內…我們也沒想到船隻每天透過壓艙水,在世界各地運送很多外來種…沒有想過因為二氧化碳造成的海水pH值改變,導致碳酸鈣自海螺殼和珊瑚骨骼中流失。而我們幾乎沒有考慮過,水母繼承這個被擾動的生態系之後果。」

問題的複雜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之外。海洋問題如同一張破洞越來越大的網,而且破洞不只一處。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地「補破網」,因為倘若我們不做什麼,一切只是越來越糟。丹布朗在《地獄》引用但丁《神曲》的句子:「地獄最深處的地方,是留給那些在道德淪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的確,我們都該一起採取行動了,否則跟著世界一起毀滅的,將會是我們。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