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教育大家談, 葉耀元

從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反思台灣的通才教育

20 8 月 , 2015  

美國加州大學政治學講師 葉耀元

筆者因為在美國唸研究所與教書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在美國成長的大學生,也有機會與他們聊到彼此過去的教育經驗。當筆者把自身過去的經驗與這些受美國教育成長的人們分享時,大部分的人都投以不可置信的眼神,然後說:「That is impossible」。就讓我來說說是什麼樣的制度才會讓美國人如此驚訝!

我們的教育強調「通才」與「秩序」。從國小到高中,我們的系統把學生的時間都填得滿滿的,把所有能想到的課程全部都塞進去(但還是塞不完,所以有無限多的課外補習以及才藝課),也不讓學生有自由選課的機會;與此同時,我們試圖規劃出一套基礎知識的百科全書,然後要學生把它們吸收進去。(如果無法容貫通,那就背起來吧!)美國的小學其實學得很簡單,就是英文、數學、藝術與自然科學(高年級會接觸一點社會課)。而國高中則是依照學校學分的規定,自己去從英文、數學、自然、與社會裡面選擇自己想修習的課程。所以台灣那種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在美國的國高中裡幾乎是不存在的。

我想,各位看官看完上述的情形之後,第一個問題一定是:如果學生學的都不一樣,那考大學的時候怎麼辦?說老實話,美國學生不只在同一個學校的畢業生學的都不一樣,甚至每個學校的教育方式與課程設計都不一樣。有些學校不教演化論,有些學校不教進階的數學;有些學校有雙語甚至三語教學,有些學校會讓學生先去修習大學課程。簡言之,美國學校的學生在大學之前的學力變異度極其之廣,讓筆者可以在美國大學開的課裡面遇到連英文都不會寫的學生。

好了,回歸到原來的問題,如果學生學的都不一樣,那升大學的考試要考什麼呢?美國高中升大學的考試為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簡稱為SAT。這場考試的重點是SAT推理測驗(SAT Reasoning Test),裡面包含寫作、數學、與批判性閱讀。另一個與SAT相似的測驗叫為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簡稱ACT。這項考試的科目包括英文、數學、閱讀、科學邏輯(不是考你物理化學,是考你邏輯判斷)與寫作。要申請大學,至少要考這兩種考試的其中之一。

咦,為什麼學生經過漫長的十二年義務教育之後,只需要考英文跟數學?因為美國的教育哲學相信,學生只需要具備邏輯與英文基礎,然後在進大學或專科學校深入學習特定的學科或技術即可。因為學生在升大學的時候,只需要準備英文與數學,所以之前的課程當然可以想怎麼教就怎麼教,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重點只要維持應有的英文與數學訓練就足夠了。(SAT還有另一個部分,稱為SAT學科測驗,裡面有更多不同的科目,如文學、歷史、物理或化學等等。但大學在入取學生的時,主要是看SAT推理測驗,這些附加的科目只能加減增加自己的紀錄,並不一定有絕對性的幫助。)

回到台灣來,我們以前有萬惡的聯考,現在又有學測加指考(其實跟聯考的差異也不大)。無論是要透過指考分發,或是在指考前運用學測成績來推甄與申請大學,都需要考試啊!考試不是錯,但錯的是我們什麼都想要考。請記住,我們的義務教育希望教出「通才」,也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學生;但是如果什麼都要考,那勢必得讓每一個學科都有「考試的準則」。這就是課綱的由來;課綱的存在,是為了創造出「正確答案」,讓學生來準備大學考試。美國的考試相對來說不確定性非常高,因為考的重點在邏輯推理,而不是一個可以單純透過背誦或理解即可取得分數的考試。要消除台灣課綱的爭議,或許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解決我們的通才教育體制與其相對應的升學方式。

當然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我們無止境地想追求齊頭式平等的升學方式,而一個透過固定學習綱領的來進行的考試正體現出這樣的平等觀念。但正如同荀子所說的:「維齊非齊。」齊頭式的平等,並不是真正的平等;我們只是在擁戴一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現象罷了。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