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時事評論, 烏凌翔

「一帶一路」-是自我實現抑或強國崛起的戰略?

19 5 月 , 2017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的簡稱與合稱,你可能很難相信,它最早不是中共謀定而後動的國際大戰略,而只是分別在國外兩場演講稿中提出的形容辭。

2013年9月7日,同年3 月才登上國家主席大位的習近平訪問哈薩克,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更加緊密、、、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來形容歐亞大陸兩端之間低度開發的區域。再早三天,2013年9 月4日,習李體制的第二要角-總理李克強在「中國-東盟博覽會」致辭,快結束時來了一句「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與東南亞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如今我們正在續寫歷史的輝煌」,明顯只是應景類比之辭,並非具體的特定概念,更沒有加上「21世紀」幾個字,但如今,這是中共官方模糊宣示此一專用辭由來的一段歷史。

約一個月後,10月3日,習近平再次出訪, 於印尼國會發表「㩦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其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合為一個完整的特定辭彙;但還沒有跟「絲綢之路經濟帶」合用。稍後,我猜想,因為共用「絲路」概念,顯然也因為好記,「一帶一路」漸漸黏合成一個專有名辭,中國學術界與新聞傳媒,齊心協力腦力激盪,各種內涵都不排斥,各種指涉統統納入,從戰略、規劃、建設、系統、空間、一直到模式都被提出,百家爭鳴。一年多之後,中國商業聯合會與中國商報共同評選中國2014年十大新聞,「一帶一路」就入選了!注意喔,它不是突發新聞,也不是單一事件,而是2014年一系列引領社會議題的集體操作。

小英總統一定有些鬱卒,為什麼她的「新南向政策」就沒有同等待遇,受到各界悉心加持而能成骨肉豐盈之姿呢?這實在是政體差別所致,中共一黨專制的花圃之內,任何國家領導無心插下之苗,自有各懷意圖的園丁施以學術肥料,加上民族主義陽光時時照耀,當然容易成長茁壯;而且前文提到,習大大當時剛上任不滿一年,中國輝煌經濟成長數字之下,其實早就蘊涵了極大的結構壓力,民心望「改」心切,對於習總書記的各種說辭,都十二萬分關注,也願意自動貢獻心力 。

但是改革談何容易?中國歷史上的改革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就是成功,改革者也可能陪上性命,遠的-譬如商鞅、王莽、王安石、張居正-就不說了,近代-為了回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譬如梁啟超、光緒、慈禧、孫中山,到毛澤東、鄧小平,誰不想變法改革?只是思想與方法不同罷了。在求成不易的情況下,對內,「反貪腐」成了最能安撫民意的手段,對外,「一帶一路」就是陪伴中國「崛起」的最好政策了。

中共官方大概也注意到了,民氣民力雖可用,也不能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終於,2015年3月28日,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聯合發表官方標準版的「一帶一路」說帖,有為眾說紛紜之「一帶一路」定調之意。自此,「一帶一路」才成國家的倡議、政府的戰略,而後簡直可以用一發不可收拾來形容。本月14、5 兩天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鋒會」,只是近幾年來、許多類似巨型會議的其中一場罷了,台灣過去並不太關注,這回正好碰上猪哥亮病逝,有人做了比較當日兩岸新聞報導的一則網文,嘲諷台灣電視媒體之媚俗,被大量被轉發,才引起一些討論。

對於「一帶一路」,台灣有學者以現實主義的角度,斥之為中國藉和平崛起之名,包藏欲爭霸全球之「禍心」,甚至暗諷為「朝貢體系」的現代復辟;也有眾多台商認同強國夢,同意中國乃立基於自由主義,以多餘產能,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推動基礎建設的慈心善意。中國學界固然為之搖旗吶者眾,譬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堪稱其中翹楚;嚴厲批評者也不在少數,譬如中國旅外經濟學者何清漣;發出錚錚之言,提示其「帶路兇險」者亦不少,譬如原香港中聯部副主任于洪君。

在我看來,如此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宏觀思維,各種面向的批評看法都有,不足為奇,急著唱衰或為之歡呼,也大可不必。了解它的萌發與形成背景,繼續保持一定的關注是必要的,不明所以就下定論、甚至據以做出決策是愚蠢的,視而不見則是最危險的。您說呢?

圖片援引:美國之音VOA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