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J(錢世傑), 專欄作家

機器人時代的降臨

17 3 月 , 2016  

山林中荒廢的法律小屋版主 錢世傑

新圍棋霸主Google AlphaGo
人機圍棋世紀之戰,Google AlphaGo與李世乭對戰,5戰4勝。這一個結果帶給人類社會的不是興奮,而是散布在四周一股隱隱不安的氛圍,不安的重點在於人類是否會被機器所取代。

讓我們回到2010年,生產蘋果手機的富士康科技集團爆發多起員工自殺事件,郭台銘先生為此親赴大陸瞭解原因,避免染上血汗企業之名而影響與國際重要客戶的關係。鴻海也為此開始打造機器人大軍,24小時全年無休,精準操作、錯誤率低、成本固定,取代工資逐漸高漲的中國大陸勞工。

讓我們從身邊開始思考,那些環境正在改變。第一個想到是加油站,現在許多加油站都有自助加油機,自己刷卡、操作加油機,可以享有一定的折扣,取代每小時時薪150元的加油站工讀生。第二個是四處可見的ATM,無人機器取代了提款、存款、轉帳等原本需要櫃檯人員操作工作。

看看我們的身邊,行動電話不再只是電話,各種實用方便的App透過網路就可以下載,收寄電子郵件、行事曆提醒、透過Google搜尋資料、學習英文、GPS導航,甚至於還有股票操作建議;有了行動電話,就有如擁有一個小型情報站。

我們正面臨著全面革新的科技時代。

我們還有喘息與改變的機會
有主張新科技雖然會取代許多工作,但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於是人們往往有種謬論,認為只要找到無法取代人類的例子,就能駁斥新科技取到人類導致失業的結果。很不幸的一個觀念,想要顛覆一個產業,並不需要取代該產業所有的工作飯碗,只要取代夠大比例即可[1]。馬修‧巴洛斯在「全球趨勢大解密」一書中,認為到底會不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沒有人確切知道答案,只是一份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研究報告的結果卻讓人沮喪,全球GDP縮減中,有4%來自於勞力萎縮,而有80%的勞力萎縮是新科技所造成。

不要緊張,我們還可以喘口氣。

喬治梅森大學羅賓‧韓森(Robin Hanson)教授發表一篇論文「機器智能帶來之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 Given Machine Intelligence),研究模型發現機器智能出現後,工資還會上漲好一段時間,因為需要更多人來操作與製造機器;隨著機器智能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後,最後工資才顯著地下跌。或許科技的轉變現在正在快速發展,但我們應該還有一些時間可以喘口氣,找到自己的出路,瞭解未來哪些工作的前景將會黯淡無光。

 

哪些工作會被取代?
由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研究員若尾由美,以及牛津大學教授Michael Osborne所共同完成的研究報告指出,日本境內約49%以人力為主的工作預計在10至20年後將由機器人取代。雖然可望填補日本人口減少導致的勞動力缺口,但也可能嚴重破壞職業選擇的多樣性[2]。研究報告針對超過601種職業特性分析,發現許多高重複性、可藉由自動化系統代替人力的職業多達49%,像是普通文書、司機、櫃檯服務、送貨人員、務農人力都有相當高機會被機器人力取代。

談一下這篇研究報告中的司機、送貨人員。首先是「固定路線司機」是第一波被取代的對象,像是英國地鐵無人駕駛將於2016年上路,未來的10年,計畫推出250 列新款無人駕駛地鐵,未來將會從無人固定式線路逐漸發展至非固定式線路[3]。

比較難的是「非固定路線司機」,因為要面對更多複雜的環境,像是自動感應、遠端控制,甚至於倒車等技術,隨著近年來物聯網、無線網路與大數據的發展,這些問題逐漸一一解決,Google已經發展無人汽車的技術甚久,完成了超過100萬英里的行駛測試,而且正在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化,雖然離實際營運還有一段時間,但目前測試狀況都不錯,可見的未來司機這一個行業必然會有一定的程度被取代。

其次,則是送貨人員,還記得電影神鬼認證第4集,幹員平時透過無人機遞送所需要品,但當這些幹員無利用價值時,也是派遣無人機來解決他們。筆者在2015年3月間曾赴英國參觀安全科技展,一堆垂直起降的無人機設備商,代表著市場熱絡的需求與科技的成熟度;Amazon也將此技術應用在遠地的宅配業務,降低遠端宅配成本。提到了Amazon,就有必要提到其倉儲中心執行訂單揀貨作業的橘色機器人,從訂單、撿貨、包裝的倉儲工作,幾乎已經看不到人力,只看到橘色機器人的來回穿梭,24小時無間斷、幾乎不出錯的正確率,過去倉儲人員的需求將降到最低[4]。

 

機器人時代的反省
一、冷冷時代的來臨

電影「型男飛行日誌」,故事描述一名企業資遣專家要到處搭機到聘雇他的企業,以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安撫被資遣的勞工;但隨著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搭飛機的成本太高,老闆改聘另一位剛從名校畢業的聰明女員工,用科技方式來解決勞工資遣的問題。這一個故事充分描述出科技發展帶來人際關係的冷淡,就像是大家沉迷於滑手機這件事情,即便家人就在身邊,但大家卻頭都沒抬地忽視了這最美好的風景。

二、法律議題

一個巨大的變動當然會帶來許多法律機制的衝擊,舉剛剛提到的無人駕駛為例,像是安全標準該如何制定?發生意外撞到其他人時,責任由誰負責,是開車的人嗎?很抱歉,既然是無人駕駛,自然沒有人開車。還是汽車所有權人?汽車製造商?這些問題將成為非固定式線路無人駕駛正式運行的重要基礎。

三、失業的隱憂

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署(US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2004年早就推出過「無人駕駛汽車大挑戰」的計畫,並且希望地面部隊有三分之一的武力來自於無人駕駛車。這一類計畫與前述Google或Amazon一樣,著重於「效率」,「公平」並非核心;換言之,當藉此降低企業成本,讓企業主賺取更多財富的同時,到底市場失去了多少工作機會,並不是他們考量的重點。

如果從政府的角度,在提出更多的研究經費,發展更高效率的科技的同時,如同小布希總統2006年曾提出「美國競爭力計畫」(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時,寫道:「研究會為我們帶來報酬。」但是值此同時,勞工失去的就業機會,該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獲得保障呢?

四、讓自己站在浪頭上

站在此一趨勢的浪頭上,早日衝上岸迎接豐厚的利潤,而不是成為此一趨勢的祭品。例如前述鴻海企業的機器人王朝,將會因為機器人大軍的建置而降低成本、提高獲利,假設能參與其中,例如買進鴻海的股票,自然也能分享機器人時代的果實。

其次,你是否會成為這個趨勢受傷害的對像?台灣少子化,每年20萬的單齡人口,目前已經快要邁入職場,相較於過去高達30、40萬的單齡人口,未來可以說是「勞動力崩落」的年代。機器人取而代之將會是趨勢,人們將只做一些不會被取代的工作,可是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屬於可以被取代的呢?


[1] 費德里科‧皮斯托諾,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第90頁。
[2] 研究調查:日本49%職業20年後由機器人力取代,聯合新聞網;日本10至20年後,半數工作將被AI與機器人取代,你知道誰最危險嗎?http://www.storm.mg/article/77371。
[3] 倫敦將在10年內推出新型無人駕駛地鐵,http://www.bbc.com/ukchina/trad/uk_life/2014/10/141010_life_underground_designs。
[4] Amazon buys army of robots,http://money.cnn.com/2012/03/20/technology/amazon-kiva-robots/。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