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陳徵蔚

聯美?親中?台灣何去何從?

18 4 月 , 2023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陳徵蔚

蔡英文訪美,馬英九訪中,前者聯美以制中,後者親中以謀和,但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壓力下,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策略,卻都很難扭轉台灣所面臨的窘境。

馬英九強調重回「九二共識」,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1992年的時空背景下,中共想統一台灣,台灣也沒有完全放棄反攻大陸。當時中國還在崛起,台灣雖小,軍事經濟卻仍堅強,鹿死誰手很難說,因此可以「各自表述」,台灣說「中華民國」是中國,而中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就看到時候誰統一誰,就能夠「通吃」。

時隔31年,台、中的國力差距日漸懸殊,中國經濟起飛,軍事實力因接收俄國科技而大躍進;反觀台灣,雖然經濟仍有影響力,但規模已無法與中國抗衡,再加上中共打壓,台灣取得先進武器有難度,而邦交國也不斷流失,在軍事、外交上很難伸展。近年來中共戰機頻頻擾台,台灣連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似乎都有困難,更別提反攻大陸了。因此,早已不再有人認為所謂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而是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此外,台灣新生代年輕人的本土意識強烈,再加上民進黨兩度執政所強調的「去中國化」、「抗中保台」,已經讓台灣人自己也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0-40年前,在台灣街頭問「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可能有一半以上會回答自己是中國人;而如今在台灣,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現在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往往會被扣上「賣台」的帽子。所以,要談「九二共識」,在台灣絕對引起猜忌,而中共當然非常歡迎。因為現在的「一個中國」,無疑就是對岸。

重提「九二共識」,可以緩和兩岸間的衝突。馬政府執政期間,海峽兩岸的確因為求同存異而達到了空前的和平,經濟也得以發展。兩岸交流越密切,台灣對於中國的依存度也就越高。而當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急凍後,台灣經濟沒有中國挹注,便面臨嚴峻的冬天。如此看來,兩岸交流雖可以帶來經濟繁榮,卻也可能讓台灣過度依賴對岸,最後無法自拔。如何能夠「用中國而不為其所用」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蔡政府意識依賴中國並非長久之計,台灣需要另謀出路。因此從「南向政策」到「親日」、「聯美」,民進黨不斷試圖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存度,並強化台灣人的國家意識。然而,蔡政府問題在於,他們一方面利用「美中貿易戰」的機會,拉攏美國,抬高台灣地位,雙方互訪層級不斷拉高,但是另一方面,卻也因激怒了中共,讓台灣被扣上「挾洋以自重」的帽子,對岸對於台灣所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台灣與美國的關係看似密切,其實只是因為美國與中國間正在角力,故而美國將台灣當作一顆制衡對岸的棋子罷了!蔡執政期間,美國官員議員相繼訪台,近日蔡英文訪美,表面上強化民主,其實美國政治人物卻也透過對台灣向中國示威,強化美國內部的政治能量。美國人蜻蜓點水,展現無懼中國的魄力,台灣贏了面子,骨子裡卻暗傷,中共的恫嚇威脅便隨之而來。

當然,蔡政府想要訪問誰,跟誰見面,這是台灣的主權,中共無權置喙。儘管外交難免有得失,總要盡量最大化「獲得」、降低損失。只要能夠為台灣謀求最大利益,即使激怒中共也無妨;然而,如果激怒中共非但不能讓台灣更好,反而只是讓美國利用兩岸矛盾,鞏固自身利益,令台灣陷入更多問題,必須面對共機擾台、邦交國流失、經貿打壓時,我們就應該思考,這樣的行為,是不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而成為了美國人馬前卒?

台灣的政治人物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在藍綠競爭環境裡,真正理性而中道的策略反而容易遭到誤解與打壓,反而是像「親中」或「抗中」這種立場鮮明的態度,容易贏得政治光譜兩端的民眾支持。台灣原本應該善用美中衝突,避免反遭利用在與中國保持友好,也戒慎對方的統一伎倆,尋求外交策略上的平衡;但卻因為過度激化選舉競爭,導致沒有人敢於採取中間路線,以免裡外不是人。正因為如此,台灣陷入了如今的困境。

面對中國威脅,台灣人原本應該化解歧見,一致對外;但是如今,台灣卻是有一群人仰美國之鼻息,而另外一群人卻深恐得罪中國。久而久之,台灣人連自己是誰也逐漸忘記了。

一個分裂的台灣,難怪人心思變,邦交國求去。而中共整日文攻武嚇,台灣當局卻只能以不變應萬變,完全無力反制。當台灣上下一心時,誰不願意為國捐軀?但是當台灣被政客當籌碼而出賣,甚至政府根本無力保護人民後,憑什麼還要人民效忠?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情勢詭譎的「外患」,而在於政治人物各懷鬼胎的「內憂」。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