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張逸帆

陸客真的不來了嗎?

1 7 月 , 2016  

台灣大學政研所  張逸帆

 

早在去年下半年,網路上便開始流傳大陸官方將限制陸客來台人數的消息;今年520民進黨政府上台以後,陸客團的數量更是直線銳減。對此,台灣各界的立場與反應可謂南轅北轍,而本文亦無意在此作過多的糾纏。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在於陸客人數銳減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台灣來說是重要的。如果是因大陸官方的限制,那意味著一旦限制鬆綁,陸客人數便會迅速回升;反之,如果還存在其他重要的非政治性因素,那麼即使未來人數稍有回升,幅度可能也會非常有限。所以,找出原因,進行預判,並據此制定因應之策,可能要比許多無謂的爭論要有意義得多。

 

首先,如果是官方限制這個原因的話,目前坊間流傳的說法主要有兩,其一是「官方限額」,就是直接由各省制定限額,強制縮減來台旅遊人數。這一政策目前唯一可見的證據是一張在PTT上「被爆出」的圖片,圖中詳細規定了山東、河北、新疆等省份的限額。然而,先不說這根本不是能夠代表官方立場的「紅頭文件」,甚至連圖中文字也非大陸所用之「簡體字」,可信度實在有限。

 

官方的第二種方式是「技術性遲緩」,但這一說法同樣也令人生疑。「技術性遲緩」的證據是鄭州市因「空白證件不足」而暫緩辦理「大通證」(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但我們不僅想問的是,如果大陸官方確實有意。。為何偏偏選擇鄭州,而非北京、上海、廣州乃至廈門等更具有象征意義的城市?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大陸官方並未有持續的政策作為,我們很難相信。。

 

換句話說,就目前能夠掌握到的資訊而言,「官方限制」其實更多的只是坊間的傳聞與猜測,事實上並沒有真正堅實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那麼,如果不是因為官方的強迫,陸客為什麼不來了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

 

第一,「台灣熱」的逐漸消退。在2008年剛剛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時,台灣對許多大陸人來說,是一片既新鮮又神秘的土地。大陸人對「台灣」的想象是複雜而又矛盾的:一方面,台灣是教科書上描寫著「阿里山」、「日月潭」的課文,從小聽到大的周杰倫以及吃飯的時候必看的「康熙來了」;另一方面,台灣又是充斥著「國民黨反動派」和「民進黨台獨分子」的混亂土地。這兩種矛盾的想象,加上兩岸數十年的隔絕,使得一開放便馬上掀起一股台灣旅遊的熱潮,讓不少人保持著「來看看台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好奇而來。可是,從2008到2016年,整整已經8年的時間過去了,台灣自然也就變得原來越不新奇了;「台灣熱」的消退,自然也並非什麼不合理之事。

 

第二,大陸旅遊業的發展。近幾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大波旅遊網站與手機APP異軍突起。大陸的旅遊行業已日臻成熟,不論是旅遊目的地還是旅遊方式都正變得越來越多元。除了傳統一手包辦的團隊旅遊,只提供某些特定項目服務同時又有一定自由空間的半自助旅行正方興未艾;甚至還有APP能夠幫你尋找居住在當地的中文使用者,來帶領遊客真正去享受一次「深度旅遊」。越來越便捷的出行使大陸遊客在選擇旅遊目的地的時候,不再需要過多去考量語言、交通等方面的限制,而原本台灣因為語言相通而具備的優勢,自然也受到相當程度上的挑戰。

 

第三,旅遊品質不佳與媒體不友善。事實上,台灣「一條龍」團隊旅遊的低價競爭,傷害的不僅僅是台灣的旅遊業,同時也損害了遊客的權益。販賣假貨,天價宰客,如ㄆㄨㄣ一般的團餐……種種負面的現象讓不少遊客對台灣旅遊也是大為扣分。與此同時,媒體對陸客的大肆撻伐以及鄉民的口誅筆伐,也會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當然,我們不是說不文明行為不應該被批評,但當這種批評夾帶上某種身份歧視的時候,它就會讓人更難以接受。如此以往,不僅不文明的陸客不來了,文明的陸客也不會想來──畢竟沒有人會去一個一打開電視就是在罵自己的地方旅遊不是嗎?

 

所以,陸客真的不來了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台灣旅遊的熱潮在一點點消退,另一方面陸客出境旅遊的選擇在逐漸增加,此消彼長之下,不論大陸官方是否強制限縮,來台觀光的人數也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長。既然如此,何不以此為契機,好好反思台灣的旅遊政策,以促進台灣旅遊產業的轉型呢?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