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李佳容

雙語國家拼2030?政府也太會喊口號了吧!

22 4 月 , 2021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佳容

民進黨政府終於宣示了「要讓台灣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的目標!點開教育部的「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厚植國人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網頁,上面所寫的內容,不僅流於政策宣示,其內容更是與我國自2000年以來,說要提昇整體台灣人民英文素質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我國從2000年來,走了20年都沒有完成的工作,怎可能在未來的9年內就完成?這種口號,就跟民進黨政府喊2025非核家園,根本做不到的道理是一樣的。只能說,民進黨政府,真的「很敢喊」,至於做不做的到,套句蔡英文總統說過的話,「那是下一代的事」!

翻開「前瞻基礎建設—2030雙語國家政策」計畫,裡面洋洋灑灑敘述了六大策略,不外乎推動雙語課程授課、提升本國教師英語教學能力、增加英語學習節目、延攬英語為母語之外國專業人才、提升民眾英語學習力、提供偏遠地區及弱勢學生學習支持等。但這些內容,跟以往推動提昇全民英語計畫內容大同小異。筆者不解,政府若真有細心閱讀許多過往研究報告的建議,怎麼還是「走老路」,以「灑計畫」、「算次數」,這種在賬面上可以交差的方式進行政策研擬?

我若是一般民眾,我第一個就會問,請問我若能夠使用流利的英文,對我有何益處?一個學生若要學習有成效,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學習動機」。以現行的教育制度來看,由於許多的考試內容,都重視英文科的比重,這當然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有了「基本的動機」。但是一旦學生跳脫了考試的框架,而又沒有其他「外在的刺激」,例如:薪水會加倍成長,試問,誰還能有心思去把英文學好?

之前網路上還盛傳,台灣有老闆開出「會三國語言,時薪150元」的苛刻條件,這就是台灣整體語言學習的失敗因素之一,國內缺乏基本的國際認知與相對應的工作條件。試問,若一個勞工能流利使用三國的語言,薪水「普普」,在全球都是勞工市場的現今,他為何要留在台灣?

再來,英語是「西日耳曼語言」,是源起於日德蘭半島和萊茵河流域的語言。這個語系基本上與我國使用的中文,文法結構上、語言構句上、思維邏輯上都相當不同。因此,對於我國的學生來說,要把英語學好,需要相對較多的時間與心力。

在目前我國並非是「雙語國家」的環境中,學生要「全然理解」這個語言,多半還是要靠紮實的文法練習並透過一定的句構反覆練習,搭配對於該國文化的認識,方能把語言學到「可以用」。而這個過程,反而更需要會講流利中文英文,理解東西方文化的老師來進行講授,才能夠真正替學生「解惑」。筆者並非反對聘用外籍師資,但是在現行的各種自媒體平台,已經有許多豐富的、線上的、同步與非同步而且是免費的英語教材,這些都是任何一個想要把英文學好的學生可以「唾手可得」的學習材料,學生可以透過許多線上平台或是校與校的交流活動,與外師互動。增聘外師的成本效益,教育部應該更審慎評估。

根據筆者多年教授英語的經驗,學生英語學習成功與否,當然有多元的因素(multiple factors)。但是人的智能也是「多元的」,人才的培育,應該朝更「適性」的方向去發展。換言之,天生就比較具有語言智能(Linguistic-verbal intelligence)的人,才是我國應該要篩選出來,重點培育的對象。在筆者任教的學生以及接觸過的對象中,許多都是「極具語言天分」,但是「數學」或「科學」都是「菜」到不行的。這些學生明顯就是「值得」而且「可以培養」的對象,教育部為什麼不想發設法找出來進行「語言集訓」?

最後是,偏鄉孩子真的這麼迫切需要「英語」嗎?當然,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向可以思考。一方面,正是因為偏鄉孩子資源較少,所以需要特別安排師資,讓他們把英文學好。但另一方面,若是位處部落的偏鄉孩子,他們最大的語言學習動機,會不會是先把他們的原住民母語學好?

筆者建議,民進黨政府與其把政策喊的很好聽、騙很大,不如扎扎實實舉辦全國語文競賽,讓全國有語言天分的學子齊聚一堂,切磋、競賽。不僅給予參與競賽得獎的學員獎勵,還要固定要求這些有語言天賦的學子,每年參加國家花錢舉辦的嚴格的語言訓練與考核。真正優秀的專才,便要給予機會優先到政府機關、企業實習,最後甚至有工作的保障,這才是人才培育政策一條鞭,也是台灣過去20年以來,最被忽視的一塊。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