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影視政治」的美化效應-從《斯卡羅》到《金剛川》

21 9 月 , 2021  

新聞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蔡哲明

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播出後引發服膺美國的輿論批判,南韓片商申請《金剛川》上檔也因美化中國掀起國內反彈,由於涉及歷史書寫的角色主體,除了造成「影視涵化」的意識形態,也隱含了主流與回響效果的政治正確。

猶太裔學者葛伯納提出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要用來研究電視效果,認為它取代了人們的其他活動,成為意識、觀念、資訊的主要來源,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同以上兩部影視創作,對外產生服從的「意見主流」,對內形塑狹隘的「個人經驗」。

《斯卡羅》編劇刻意營造劇中不同派系爭權奪位,從閩南、客家、馬卡道族以及清朝之間的恩怨情仇,卻將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過度美化,完全已將「洋人殖民」看成「文明建立」,從史學觀點看已經淪為服膺美國的政治正確。《金剛川》則是描述韓戰中的「金城戰役」,中共為了紀念「抗美援朝」70週年,卻將參與侵略戰爭的共軍描述為英雄,從戲中情節”志願軍戰士們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遭到批判就是南韓「美化中國」的叩頭外交。

影視媒體擔任一種直接有效的傳播工具,翻拍曾經發生存在的歷史事件,「影視政治」遭客體化的建構結果,便會聚焦作者本身的詮釋角度,透過鏡頭語言進而說服閱聽大眾。此時的影像不單只有再現功能,還有一定程度的敘事能力,而將觀點立場潛移默化在影像內容,形塑了我們觀看事件的方式,進而發揮它的政治效果。一旦個人意識主張凌駕歷史價值,自然引發社會輿論對其作品的文本檢視,認為影像敘事的政治力量,帶給了閱聽大眾偏離解讀。

當「影視政治」企圖改變特定人物並且影響客觀歷史,其實也傷害了國家民族的既有情感,從導演主觀改編的歷史框架,目的是讓觀眾接收訊息而潛移默化,不是產生外在的先天歧視,就是造成個人的後天誤解。

「影視政治」的美化效應不該流於政治正確,創作怎能完全偏離史實,甚至帶有特定意識形態,而讓《斯卡羅》與《金剛川》走入文化殖民的悲劇。

(照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