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辱華辱共」勿陷政治角力的鏡像認同

5 8 月 , 2021  

新聞研究所學生 蔡哲明

第三十二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於日本東京隆重登場,本屆奧運的參賽隊共有205個國家或地區,此次「台灣VS.中國」賽事開闢兩岸政治角力的另類戰場,也讓「辱華辱共」的「鏡像認同」淪為偏離解讀。

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康提出「鏡像理論」,直指一種混淆現實與想象的情景意識,例如嬰兒的前語言期便是鏡像階段,藉由鏡子認識到了“他人”從而認識“自己”;如同此次奧運轉播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外國媒體相繼「正名」台灣,也加深了我們自身台灣意識的國家「認同」。

奧運無疑就是國家實力的整體延伸,目的在於呈現軟硬實力,表面是為建立一個國際間的和諧秩序,實際是以獎牌數字強化各自國際形象,並將國家精神呈現在世界的舞台上。隨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日本放送協會以及韓國MBC電視台高呼台灣,法國體育媒體團隊報在獎牌排行榜中直接以台灣稱呼並且放上國旗,以上種種是為了捍衛台灣國格還是為了撩撥中國民粹,基於「國際利益」答案恐怕呼之欲出。

台灣此次也將奧運視為一種「政治角力」的詮釋戰場,2018年 “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便可看出端倪,副總統賴清德在臉書發文為台灣隊加油,「麟洋配」雙人羽球制霸中國組合奪得金牌,戴資穎女單決賽不敵中國飲恨拿下銀牌等…會被中國網友出征也就預料之中。直到台灣藝人小S 網路社群發文稱呼國手並支持台灣,遭到洗版導致四家中國廠商宣布終止合作,掀起「辱華」事件抵制台灣藝人風波,說穿就是「國際利益」與「政治角力」合謀「辱共」風潮所衍生的民粹主義;而讓民眾對於國格意識「鏡像認同」建立在透過外國混淆與兩岸想像的偏離解讀上,致使兩岸彼此之間仇視加劇。

「辱華辱共」代表的是國際反中以及仇視對岸的意識縮影,台灣國格也無須建立在奧運民粹上,一場賽事若是充滿國際與兩岸的政治角力,國家認同淪為媒體與鄉民的混淆想像,反讓兩岸陷入親痛仇快的政治囹圄。

(照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