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以金廈合作化解兩岸僵局

21 10 月 , 2016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沃牆

不可否認,兩岸官方交流於520後陷入停擺,民間交流不若以往熱絡;影響所及,貨貿談判停止、陸客急凍,波及整個產業鏈。不僅影響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機會,也造成眾多百姓生計困難。如何化解危機,筆者以為可透過深化金廈合作來解開兩岸僵局。

君不見,藍營八縣市首長親赴北京,盼能爭取縣市觀光及貨貿交流;陸方亦釋出八大利多回應;綠營南高屏澎四縣市長見狀亦向大陸喊話,表示歡迎陸客。足以證明,無論藍綠執政,兩岸交流是何等重要。

國共論壇之後,兩岸企業家峰會將於11月6、7兩日舉行。據悉,本次峰會原由台方主辦,且預定會場在台北,但衡酌當前兩岸關係惡化,該峰會決定改在金門舉行開幕式,然後移師到廈門去進行所有議程。不可否認,在當前兩岸關係情勢下,金廈合作確實可扮演兩岸聯結功能。

金門與廈門同屬同安縣,可謂系出同源;兩地水乳交融、語言相同、民風相親、禮儀相倚、文化相類、可說是最親愛的鄉親、也是最好的同胞。其實,早在1949年以前,兩地通商極為頻繁,金門經濟活動可謂十分仰賴大陸;迄1949年大陸淪陷後,金門實施戰地一元化,開啟長達40多年的戒嚴。

當時,曾有10萬大軍駐防島上,形成以軍人為消費的特殊相依型態,化解自大陸供輸斷絕的危機。直至1992年解嚴後,軍隊撤離甚多,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曾提出「金馬撤軍論」,喧騰一時。

但少了軍隊駐守,海防嚴密程度大不如前,使得金廈地區的非正式往來又日益密切,走私活動極為猖獗,難以遏止。直至2001年1月1日實施「金廈小三通」後才化暗為明。自此,無論在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均日趨勢絡,以「兩岸一家親,金廈親上親」形容亦不為過。

準此以觀,若將金門定位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先行示範區亦無不可。換言之,金門過去為反共的跳板,今日若以「金廈經貿和平特區」,先試先行,則深具意義。再者是,金門適用《離島建設條例》,有合理的法源基礎,只要賦予「境內關外」精神,則發展經貿和平特區的複雜性及政治敏感性遠低於台灣本島。

又金門在小三通開放後,基礎建設已為發展成經貿和平特區奠定良好基礎,只要政府再用心加以規畫建設,是極為可行的。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畫,已於2015年7月20日由金門縣自來水廠與福建省供水公司在金門之金湖大飯店舉行購(供)水契約簽約儀式;據悉,向金門供水的水源來自泉州市晉江流域,總長11.68公里的陸地管道,缺水疑慮可望消除,也意味著兩岸和平發展往前邁進一步。

金門目前已歷經「小三通」、「大三通」、「金門協議」、「陸客自由行」等兩岸政策先試先行點的良好經驗,成效有目共睹,也建立良好的互信基礎。尚且,以金門做為區域性的試驗地,並不損及台灣利益。

畢竟,深化金廈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岸化解僵局,更能增進雙方共榮發展,不妨一試。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