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兩岸賽局中的變與不變

5 2 月 , 2020  

退休大使  徐勉生

1949年兩岸分立,各自發展。過去這些年,台灣與大陸,在自身實力與兩岸政策上,分別出現「變」與「不變」的現象。

台灣歷次民調都顯示,多數人選擇兩岸維持現狀。這一現象的真實含意是:既不願意統一,也不願意或者不敢獨立,所以只好選擇權宜之計維持現狀。這是台灣方面的「不變」。

中共對台灣的立場早已定調,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從來沒有改變。其對台措施雖然有軟有硬,但基調始終如一:兩岸必須統一!這是中共的「不變」。

台灣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是近年來,政治內鬥、經濟停滯,已經淪為四小龍之尾。再加上政治因素,使台灣無法與主要貿易對象簽訂FTA,又被排除在CPTPP與RCEP兩大區域經貿合作體系之外,呈現被邊緣化的趨勢。這是台灣的「變」。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韜光養晦,集中精力加強建設。GDP在全球的排名已自1978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共的「變」。

「變」的結果,不利於台灣的「不變」,有利於中共的「不變」。

維護領土完整、復興中華,是中共的基本國策。中共認為台灣這塊土地,是中國的固有國土,而且具有戰略地位,所以非要不可。最新的事例就是2020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訪問緬甸時,與翁山蘇姬發表聯合公報,明確寫道:「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分」。

中共對民進黨暗藏的台獨思想十分清楚。獨派勢力在台灣積極進行「法理台獨」、「文化台獨」,努力切斷與「中國」的連結。用各項「去中國化」措施,來達到實質獨立的目標。中共都了然於胸,必然會在適當時機採取應對措施。

既然中共統一之心堅定不移,台灣應該如何應對?

蔡總統在勝選後的國際記者會中,呼籲北京尊重台灣民意。蔡總統說:民主,就是台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人決定。然而,台灣人民無論願意或不願意,都必須認清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台灣前途不可能由台灣人民「單方面」決定。台灣將來無論統或獨,都必須與中共坐下來協商談判。

談判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包括:第一、自己實力強大,可以壓制對方。第二、博取對方好感及善意,凡事好商量。第三、利益交換,相互讓步,各取所需。

台灣既然無法擺脫中共的糾纏,就應該預先做好談判的準備,一方面壯大自己、累積籌碼,另一方面厚植對方的善意,才能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可是蔡總統執政後的種種作為卻與此背道而馳。

台灣經濟實力不斷下滑,民進黨政府不去努力突破經濟困境,卻在台灣內部製造對立,談判籌碼不斷流失。同時一再鼓動反中意識,結果激起對岸人民反感,甚至出現武統聲浪。自己沒有籌碼,對方又沒有善意,兩岸未來發展難以樂觀。

可惜蔡總統執迷不悟,種種「反中嗆中」作為,使得兩岸間的善意及互信蕩然無存。尤其是修正通過「國安五法」,再加上《反滲透法》,使兩岸「敵對」態勢已無法逆轉。

蔡總統日前接受在BBC專訪中說:「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是否暗示今後將繼續「反中嗆中」,即使兩岸走向正面衝突也在所不惜?這符合台灣人民期待的嗎?

台灣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因為,無人能夠預測中共是否會繼續容忍台灣的暗獨,也無人能夠保證中國大陸內部鷹派勢力,不會逼迫中共中央做出具體回應。

台灣必須要自我「改變」,才能應對中共的「不變」。蔡總統既然連任,就必須改變反中心態,轉換作法,在變中求存,才能為台灣人民謀取最大的利益。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