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北韓核彈議題下的台灣角色

9 12 月 , 2017  

宋磊、楊明宗

北韓在沉寂75天後,再度發射新型的洲際導彈-火星15,由於射程可達一萬公里,對美國本土的威脅瞬間遽增。美國的國安顧問麥馬斯特(H. R. Mc Master)也在這個月3日指出,美國與北韓之間開戰的機率越來越高,而由於地緣因素,日本、南韓、大陸甚至台灣都有可能遭受波及,

對亞太區域而言,北韓不斷試射導彈已讓周遭國家相當不安,除可能造成國際航線的飛安問題外,假如朝鮮半島開戰,無論是經濟、軍事、政治乃至外交皆會受到衝擊,台灣可能會再度成為美軍的後勤基地,其相關可能的交涉政府必須理性面對。

台灣剛好位於亞太地區中的第一島鏈,對於北韓洲際飛彈的問題,照理說台灣應在區域中持續與美維持亞太和平,除了在軍事上可透過空軍現有的長程預警雷達對北韓進行偵測並分享給鄰國,在軍事戰略上台灣與美軍更是多年的合作夥伴,於此,台灣在此時此刻更應透過「北韓飛彈」議題,透過外交手段提高台灣自身的能見度,以期維持台灣的區域角色。

首先,外交部與總統府應共同研擬推出《朝鮮半島和平倡議》,原則上以五點聲明為主:

第一:呼籲朝鮮半島與區域各國相互自制,以不升高衝突為原則。

第二:針對北韓核武與飛彈技術的議題應擱置爭議,持續以溝通的方式降低半島危機。

第三:雙方應遵守國際公法,以和平的原則來處理爭端。

第四:東北亞各國應以恢復「六方會談」的方式,持續增進和平的契機。

第五:建立兩韓熱線,共同以發展朝鮮半島的經濟為主軸。

研擬推出《朝鮮半島和平倡議》將會大力提高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價值,雖然在實務上執行機會可能不高,仍然可以維持台灣在亞太地區的能見/知名度,無論是台美關係,或是台灣在區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皆可提高和平對話的機會,無論在全球或區域中的政治、經濟、軍事與外交皆有助益,台灣更有可能在目前外交困頓之際,透過區域某議題的和平倡議來提高自身價值,對台灣的外交無形中加分不少。

回顧馬總統時期的區域情勢,當時的政府以「活路外交」(flexible diplomacy)為主軸,務實面對當時的區域爭端,特別是釣魚台列嶼及南海主權議題,府方在2012年提出《東海和平倡議》(East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來緩和日、中、台三邊的緊張關係,台灣更在2013年與日本洽簽《台、日漁業合作協議》(Taiwan-Japan Fisheries Agreement),讓漁權爭議暫告一段落。當南海問題白熱化時,馬前總統在2015年則以《南海和平倡議》(South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為出發點,希望藉此緩和當時的區域情勢,比利時友台小組勒克斯(Peter Luykx)議員對此即讚譽有加。上述例子對增進區域和平有著莫大貢獻,也是對「活路外交」的一種實踐。

朝鮮半島固然與台灣沒有直接的利益糾葛,然而一旦緊張升高,整個東北亞將壟罩其中,屆時國人時常前往旅遊、求學的國家:日本、南韓將可能出現「旅遊限制」,政府應務實面對,參考前朝處理區域爭端的做法是一條明智之舉,而非靜不作聲甚至裹足不前。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