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台灣面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與挑戰

5 10 月 , 2016  

李奇鴻

近年全球在WTO談判無法順利進行之下,掀起一陣的洽簽雙邊及區域FTA風氣。在此全球FTA賽局之中,台灣是經驗不足的新手,2010年和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這之前與中南美五國(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巴拿馬、薩爾瓦多、瓜地馬拉)簽訂FTA,2013年7月台灣和紐西蘭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 2013年11月7日台灣與新加坡簽署「新加坡與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夥伴協定」(ASTEP),並於103年4月19日生效。

台灣與亞太地區的FTA經濟結盟對象相當有限,前總統馬英九於任內成立多個推動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小組,研擬台灣在亞太地區洽簽FTA的對象及策略,增強台灣的競爭力;東協國家也積極參與FTA賽局。台灣要與亞太國家洽簽FTA必須要考量兩岸關係與亞太地區動態的政經架構發展。

早期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面較窄,隨著時間推進,目前自由貿易協定已經不只傳統的經貿關係,包含更複雜的政治要素。目前FTA談判主要包括市場進入,如關稅或外商直接投資(FDI)、貿易規則與勞工與環保議題等。

隨著各個國家經濟上互相依賴的關係逐漸深化,經濟戰略逐漸成為國家戰略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兼具政治及經濟效應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成為與外國結盟的要點。自由貿易協定原本只有經濟貿易效果,但目前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演變為一種經濟戰略及政治籌碼,國與國之間往往藉由自由貿易協定達到經濟或非經濟目標。

以政治觀點來說,自由貿易協定承載需多非經濟的任務與要素,不純然只是經貿結盟,很多時候已經變成一種外交途徑。從對象的選擇、協議到最後的簽署,政治的要素主導自由貿易協議的發展。台灣應運用自由貿易協議作為外交政策的途徑,藉以達到台灣脫離在亞太地區的孤立狀態,加速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已面臨邊緣化危機,必須加速與其他國家洽簽相關經貿協議。之前台灣要與其他國家洽談自由貿易協定,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即是來自於中國大陸方面的反對,但中國大陸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訂ECFA時提出「合情合理對待,務實妥善處理」12 字方針,並強調大陸的建交國都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是國際客觀現實,但對台灣出於經濟發展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關係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上,在ECFA 簽訂之後,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所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確實減少了一些。但是隨著2016年政權的移轉,新政府對兩岸關係採冷處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停滯,現階段台灣對外所有的貿易協定幾乎都已停擺,中國大陸的壓力再次加注於東協、南亞諸國,新政府對亞太地區的總體經濟戰略一直沒有具體政策、態度也不夠積極,僅有的新南向政策,實質幫助不大。

大陸多次在國際媒體上發表一個中國的主張,東南亞國家與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必然都會考量大陸的反應。因此政府應該要與大陸恢復談話,並且推進ECFA後續協商的進度,藉此化解亞洲國家與台灣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疑慮。

台灣在國際上處於弱勢,新政府上台後使得問題更加嚴重,例如,新政府上任以來,台灣已經痛失多次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政府部門必須對兩岸關係迅速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案;過去數個月所採取的冷處理態度,已證實無法繼續。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