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喊燙的「心靈雞湯」該如何入口?

12 10 月 , 2016  

世新大學博士生  陸希

最近不少人的臉書出現一則104人力銀行的廣告「Be a Giver-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我第一次看那則廣告的時候,覺得有點溫暖,但之後,蜂擁而來對於廣告的批評,尤其是對其傳播核心價值的解讀讓我十分訝異。不知道是有些人「看不懂」廣告,還是已經「看透了」溫情行銷。

今天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作者還是一位知名的寫手,將這則廣告的「罪惡」,一、二、三點列舉出來,像是在回答一道國中考試之中的分析論述題,並且還直接批評道「別用瞎扯倡導對的事」。

這篇文章首先指出,因為廣告中履歷的所有者和幾位片中出現的企業主管的工作領域並不相同,所以他們當然不會覺得這樣的履歷是好的,不會想要錄用這個「應徵者」。但是廣告一開始就已經說了,這是一次市場調查,為的是讓這些主管看看這些履歷後,對現在的年輕人提出一些建議,並沒有假定情況是這些履歷的所有者是來自己的公司應徵。

然後該文章又指責廣告無視人力資源學科的專業性。當然廣告是舉了一些「特例」,不是每一個求職者都能夠成長為李安、吳寶春,但是短片中的幾位主管要提醒的是,僅僅通過一張紙就判斷一個人是夠不完善,只是有的時候,礙於各種成本的考慮,很難讓每一個人都有面試或試用的機會。人力資源工作的重點是為了企業生存發展所進行的人力資源配置,並激發員工的自我效能。

該文最後又痛批說廣告暗示人脈與裙帶關係非常重要;但是我看到的其實是說,現在的年輕人在求職的過程中可能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就已經被人力資源主管所淘汰,就算是主管們自己的熟人子女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無法倖免於淘汰的結果。因此,這些人力主管反思是不是不能給更多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這並不是唯一一篇批評這則形象廣告的文章,我不禁想問為什麼台灣的年輕人就不能喝下這碗「心靈雞湯」嗎?論述即是權力,一則廣告的論述是權力,一篇批評文的論述也是權力。台灣社會目前一直在呼喊的「年輕人壓力很大,生活很辛苦」,這種論述也是權力。這樣的權力讓年輕人更加失去對社會的信任、失去奮鬥的動力,甚至在沒有面對壓力之前就已經退縮了。一則溫暖人心年輕世代的形象廣告被貼上「偽善」、「荒謬」的標籤之後,加深了年輕世代對社會的懷疑,甚至往前進的動力,值得省思。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