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國民黨應建立新的支持者認同

26 2 月 , 2016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 楊泰順教授

國民黨在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遭逢連續空前的慘敗後,各方對敗選原因的蠡測不斷,開出的偏方更是各抒己見。多數人認為馬英九政績不佳是主因;陣前換將造成支持者分裂也散見於各種分析;但也有認為政黨冠上「中國」讓國民黨背負原罪;更有不少歸因於「子瑜效應」造成慘敗;當然,與年輕世代脫節也常被提起。各種原因林林總總,但在筆者看來核心問題似乎並未被觸及。

如果說2004年的兩顆子彈與2016年的子瑜事件都曾對選情造成重大影響,國民黨的幹部與支持者便應省思,何以民眾對黨的支持竟是如此的脆弱與善變?如果說名稱有「中國」二字便使得支持者轉頭而去,何以在科技快速變遷的今天,英國有個自稱「保守」的政黨竟還能在過去四十年內贏得多數選戰?如果說馬英九政績不佳導致慘敗,但馬再無能也比貪腐的陳水扁好,國民黨得到的教訓難道符合比例原則?至於新世代因素,美國共和黨同樣被認為忽略青年人的福祉,但千禧年後的選舉也不曾輸得這麼慘。總而言之,如果不能掌握國民黨潰敗的真正主因,未來的任何改革將只是危樓外加裝潢的虛飾。

過去威權統治時代,「大中國思維」是國民黨維繫其外來少數政權正當性的重要依據。在那個不能自由組黨且二二八傷痕記憶猶新的年代,反對勢力以台獨主張串連各地的反政府力量,便成為自然的選擇。從此,統獨成了台灣政黨區別異己的重要標誌,甚至教改、環保也都要透過統獨認證。但事實上,統知道反攻大陸無望,獨又何嘗不知建國路迢迢?但各自為了外在因素與內部團結,沒有一方敢早於對手主動放棄過時的政黨桶箍,於是「維持現狀」竟反諷式的成了兩黨的共同主張。

人民選擇依附政黨,主要乃建基於對未來願景的期待。政黨如果強調維持現狀,便代表政黨已無法再激發民眾的熱情與穩定的認同。此一狀況對國民黨尤其不利,因為一個原本外來少數統治的政黨,如果無法激發本地人民跨世代的認同,現實的檢驗將極為殘酷。任何黨產利益的分配、地方派系的結合、或國外勢力的干預,對一個失去願景的政黨,充其量也只能延續形式上的存在。至於去中國化或結合本土利益,更只是凸顯黨的沉淪與缺乏理想。過去公投綁大選、中國恫嚇、兩顆子彈、甚至子瑜事件,在在都讓國民黨剉著等,便透露出支持者認同度不足的警訊,只可惜黨領導人寧可自欺欺人而不願面對。

此次大選,民眾已做出了抉擇,讓傳統支持台獨的政黨大獲全勝。但民進黨空前的大勝,又何嘗不是國民黨脫胎換骨的良機?民眾既然選擇將國家命運全盤交給民進黨,國民黨便不應在國家認同與社會安定上強調既有的使命,因為事實證明這套說詞選民並不買單。故而,國民黨在統獨對立的議題上,應該轉趨低調,放手讓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國民黨政治人物如果還繼續高調進出大陸,與北京政府頻頻示好,將只會讓執政者找到藉口,除了抹紅國民黨並將兩岸關係停滯歸罪於在野黨掣肘;更嚴重的,沒有願景的統獨政黨競爭,也將歹戲拖棚。

在政黨政治的浩瀚研究中,學界早有定論,以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的選民為訴求,政黨競爭往往較為溫和與穩定。以美國為例,共和黨長期以企業、白領、專業人士為訴求;民主黨則尋求少數族裔、勞工、與中小商人的支持。百餘年來美國兩黨的政黨板塊,僅只發生過三次挪移,高穩定性自然降低了不少競選的肅殺之氣。同樣老牌民主國家的英國也有類似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七的企業捐款幾乎都以保守黨為對象,工黨則享有工人階級百分百的支持。儘管英國社會也有新舊教、蘇獨、脫歐等意識形態的問題,但建基於社會經濟差異的政黨競爭,讓這些分裂性議題降低了不少衝擊性。

曾經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當然也曾在某些社會經濟階層獲得較高的認同,例如,企業界、大陸台商、軍公教人員,長久以來便被認為與國民黨走得較近。只可惜政權法統掩蓋了相關政策的重要性,國民黨並未讓這些族群感受到黨的關注與照顧。馬英九執政時,甚至不惜犧牲這些族群的權益,換取個人「全民總統」的美譽。事實證明,民進黨的支持者並未受到感動,國民黨的傳統票倉卻反而因此崩解。

若有心振衰起敝,國民黨請不要再沉醉於兩岸和平或活路外交的成就,現在既是民進黨全面執政,就讓民進黨依其步調放手去做。國民黨要重視的,是對企業、台商、與軍公教的照顧,若對兩岸關係有所評論,也應該是為這些階層的利益代言。國民黨若能走出這一步,民進黨必然也會跟著質變,台灣出現健全政黨政治也就指日可待。在民進黨執政的未來四年內,如果國民黨竟扮演起黃安的角色,這個黨的泡沫化也就為時不遠了。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