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後疫情時代台商的全球新佈局

14 9 月 , 2020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助理  艾力克斯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而台商受到的影響因其產業特性而有不同程度的衝擊。

分析我國台商在陸佈局,筆者認為我國在陸台商應適當分散於中國大陸的產能,以移轉歐美客戶與高階產品為優先,並持續培養中國大陸以外的各地中小型供應鏈夥伴,以分散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產業發展與未來佈局,應建立人力和資金彈性,當面臨停止生產或產能不足時,盡可能避免可觀影響。

根據中國大陸官方7月中旬公布,第一季(Q1) GDP成長率修正為-6.8%,Q2 GDP成長率初估3.2%。中國大陸學者認為Q2實際表現應優於3.2%,但顧慮Q3風險偏高,因此多採取保守的估計。若Q3表現亮眼,2020年經濟將回穩,成長率或高於3.5%;IHS Markit 7月預估中國大陸2020年GDP成長0.51%。

更具體觀看中國大陸的製造業發展,目前製造業景氣仍呈現低迷狀態,根據工業生產價格指數(PPI)自2020年2月後呈現負成長,至今仍未回正,製造業景氣尚不樂觀。

而原先預期因疫情舒緩之後,所帶來的報復性消費將會為企業帶來活力,不過「報復性消費」並未發生,企業更擔心二次疫情爆發影響Q3新的訂單來源。

2020年6月中國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成長率達4.8%,較Q1回升5.9個百分點,連三個月走揚。6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年成長率為2.3%,較Q1大幅增加11.4個百分點,連3個月上升。

後疫情時代將導致國際投資與經營布局的改變,此一改變將朝向更為國際化趨勢。

首先,墨西哥與亞洲低成本國家積極尋求承接中國大陸移出供應鏈的機會。PWC(資誠)估計代工企業將業務轉移到墨西哥,可降低平均23%運營成本;轉移到低成本亞洲國家,則可以降低24%。

當然,移出中國存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複雜產品製造方面,中國具有完備供應商網絡,發達的運輸基礎設施,物流,生產能力和規模以及龐大的內需市場等優勢。

第二,各類風險問題,包括美中關係走向緊張、中國大陸生產成本攀升,加上疫情因素等,將推動外需型台商分散布局,在資源許可的條件下進一步撤離中國大陸,減少更多不確定性因素。

第三,東協供應鏈發展漸成熟,吸引台商供應鏈移轉。東協電子產業聚落效應漸發酵,吸引跨國電子科技業者與在陸臺商移轉布局,帶動部分供應鏈轉移至當地。

目前包含台達電、鴻海、和碩等大廠已到泰、越、印尼等東協國家投資設廠。預期可帶動台灣與東協國家電子產品與零組件貿易動能。

不可忽略的是,後疫情時代突顯現代供應鏈脆弱關係。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指出,預計未來5年內,16%-26%全球貿易出口轉移產地,全球前三大價值鏈轉移將聚焦於藥品、服裝和通訊設備,約占2018年全球貿易總價值約2.9兆至4.6兆美元。

疫情強化了推動供應鏈轉移的誘因,例如醫療產業自主意識提高,引導至國安自主產業鏈的發展,特別是美國、日本、新加坡與澳洲等將可能推動醫療供應鏈自主生產或回流。有鑑於此情勢,筆者認為台灣企業應強化供應鏈韌性,特別是應具備多重供應商、近岸外包、減少使用只由特定供應商生產的稀缺零件、以及在地生產,同時平衡「及時生產」與風險。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vectors/calendar’>Calendar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a>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