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從一帶一路看中國大陸能源發展與商機

12 8 月 , 2017  

時事評論人  藍蝴蝶

 一帶一路,英語譯名:The Belt and Road(簡稱:B&R),「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一帶」主要有兩個走向: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另一是經中亞、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一路」主要有兩個走向:一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另一個方向則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是大陸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所籌劃的倡議,主要目的是透過基礎建設的鋪設,串連起歐亞非等三大洲的貿易路線,如此就可將大陸影響力投射到更廣泛的領域上。這些基礎建設主要以鐵路與道路建設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更於2014年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以推動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基金將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建、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融資。

2017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時,對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尼總統佐科威等29國元首及在場約1500人士公開宣布,將向負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建設資金的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約4400億元台幣),還將以各種方式提供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約3兆8百億元台幣)以上的基金或貸款。

根據國際知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拉抬,2017年的排名躍升7位至全球第18名。該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聚焦在國際貿易,這項橫跨歐亞非大陸的貿易與基礎建設計畫,可刺激大陸經濟的長遠發展。

雖然近來大陸遭致許多國際上的批判,反對者認為大陸所調配的建設倡議,主要是消耗過剩的產能所致,這對鄰國而言,無法造成實質效益。但這對大陸而言,卻可鞏固其競爭力。

我們以最近令英全政府頭皮發麻的「限電危機」為例,颱風「尼莎」吹倒花蓮和平電廠一座電塔,也吹亂了小英的「非核家園」,「用愛發電」更是舉步維艱。為節約電力,行政院下令要求所有公務機構在中午停用冷氣,各公部門省電奇門怪招層出不窮,科技部長陳良基則再加碼發起「週五短褲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見不賢而思齊,鼓勵公務員「穿短褲隨時可以穿!」,將短褲、人字拖當作正裝,不僅令公務員怨聲載道,也激起民意反彈,引發一片討伐政府無能之聲。

然而,綜觀近年國際能源發展趨勢,日本核電已重啟,英國與中國合作興建新的核電廠,瑞士公投否決加速廢核,福島事件之後宣示要廢核的國家僅剩德國。蔡政府去核的同時還想要達成供電穩定、民生基本用電電價不漲,此二項目標將會是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對電力需求若渴,但土地有限的國家來說,防波浪的漂浮式太陽能組件,或許是相當實惠可行的選擇。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中國大陸近來持續發展潔淨能源,目前正積極設法取得在潔淨能源領域上的主導地位。

目前全球2/3太陽能面板和近半數的風力渦輪均產自大陸,水力發電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甫宣布的《一帶一路》計畫,也承諾替東非、東歐、中東、亞洲的潔淨能源計畫提供資金,讓中國大陸具備能源優勢。

中國大陸不僅在《一帶一路》計畫取得經濟優勢和主控權勢,更在諸多環保能源技術上奪得領先地位,此二者皆是大陸地區早在10多年前開始規劃與成果。而台灣在缺乏技術支援與正確認知下,選擇避開中國大陸,反倒使台灣能源發展脫離正軌。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