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拒絕傳統文學太可惜

28 8 月 , 2017  

台大政治所碩士、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委員  季節

教育部課綱審查會欲將高中國文課之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篇,並先辦網路票選,結果傳統中國古文僅有4篇入選,其餘均為台灣古詩文,還有1篇是日據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寫的。

這件事情有三點值得深思,首先古文比例是否應再下修?再來真要下修,選擇哪些適合由票選決定嗎?最後,選擇跟台灣有關的古文,從教育的觀點看真的會比較好嗎?

如今常可聽到古文無用論,認為大家平日講的寫的都是白話文,學文言文做甚麼。但文言文反映的是一些經歷千百年時間仍值得學習借鏡的思想或文學造詣,錢穆曾對李敖說,讀書的時候,最好選已經有兩三百年以上歷史的書,這種書經兩三百年猶未被淘汰,必有價值。新書則不然。新書有否價值。猶待考驗。從《詩經》、《尚書》算起,中國古文古書已有3千年歷史,多少作品能夠至今依然被列入學校教材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思想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不值得學習嗎?文學上,「春風又綠江南岸」也是好的中文,精煉又生動,為甚麼要因為是古人寫的就不學習呢?

再來,藉由票選決定哪些古文入選,恐怕也不是好方法。不是每個人都對古文有興趣或熟悉,不少人可能高中畢業後就沒再碰古文了,那麼真的還有足夠的專業來挑出適合的古文嗎?

最後,學古文重點是學思想、文學,如今台灣史的篇幅大增之下,刻意選擇台灣相關的古文讓學子更了解台灣,並無必要性。選文應著重在思想文學上的獨到優越性,不應著重在跟台灣有無關係。美國人脫離英國獨立,也不會因此就不在學校教莎士比亞名劇;世界多數基督教國家人民都不是猶太人,依然讀著《聖經》,縱使在政治上不喜歡如今的中國大陸,有必要就因此跟過往的中國文學切割嗎?孔子、李白、曹雪芹都不是共產黨,不喜歡中共、想追求台獨,都沒有必要因此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只要我們還使用中文,就不宜刻意拒絕優質的傳統中國文學。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