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文白之爭,可否打破「一體適用」?

25 9 月 , 2017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中文課綱選材問題,已經爭執許久。無論這次調整的結論如何,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還會一直爭執下去。因為兩方都有道理:

文言方堅持,學習足夠的文言篇章,才能見其歷史脈絡,才能領略文明遺產的美好。有道理。

白話方抗辯,許多學生連五行的 email 都寫不好,歷史脈絡和美妙文明,對很大一部分的學生而言,純屬高調。應該多學白話文,先把實用的語文工具學到位。也有道理。

兩個道理相殺,沒完沒了也是正常。但我想問的是,為何這兩件事不能同時發生?

買鞋前先看尺碼

現在的教育體制中,我們要規定一套課綱,然後讓它「一體適用」在所有學生身上。這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多年的調查,我知道在英美(一部分學校)的英語課程,是會依學生能力以及學習需求做分流。

有些學生到高一,還是錯字連篇,句法不順,標點亂打。這類學生,可以修習最基本程度 (Basic) 的語言課程,閱讀的課文不需太難,不必艱深,不必追求歷史脈絡和文明遺產,先把 email 撰寫能力建起來再說。

有些學生而了高一,一般的語言、寫作能力是夠的,但是卻沒有興趣學習不知道有什麼用的古典詩詞。這類的學生,他們可以選修「一般」(Average) 的語文課程,例如進階到精深的專業寫作 — 例如報導體材、科普文章、商管分析、事業計畫。

而另有一些學生在高一的年紀,他們已經具備非常完整的寫作能力,閱讀報章與普通讀物的能力已經上軌道。這些學生,也許會有美感的追尋與愛好,可能會想要探索文明的發展歷程,可能會希望自己具備古典文化的理解。在英美,這些學生可以選修進階水準(Advanced)語文課程,例如包含西塞羅、莎士比亞、亞里士多德。

文言方是對的,白話方也是對的,他們的立場各自適合不同的對象。如果我們能讓學生依需求、興趣、程度來學習,是不是對他們最好?

爭執,請在刀口上

不僅學生應該「適性」,老師也最好「適性」。如果語文課區分出不同的類別,也可以讓老師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型態。

有些老師特別相信文言的重要性,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方式特別有心得。這些老師不讓他們多教些文言文,真的是極大的浪費。有些老師則是偏愛白話文,他們有能力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正確而熟練地運用語文。這些老師的長才也應該好好運用發揮。

擋在現狀以及一個更彈性、更適性的教學模式之間的,其實是「班級制度」。在台灣,我們的教育是圍繞著「班級制度」發展出來的。把一群學生圈在一起,不能分割,雖然他們的特質、興趣、愛好、才幹、資質特性都不同,他們卻一定得一起上同樣的課程。

在台灣成長受教育,我們會以為「班級制度」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在歐美各國,學生從國小開始就選課,中學階段更是以選課為主。他們會覺得,每個人,依照自己的需求與基礎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科目、教材、教師,那是理所當然的。

在爭執文言與白話比例之前,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好好地爭一下,「班級制度」這樣落後的教學架構,還要延用多久?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