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評論

日本到底是「投降」還是「終戰」?

退休教師  孔繁鉞

簡單來講:「投降」是日本對二戰盟軍的說法,「終戰」是日本對國內臣民的說法。請問今天身在台灣而使用「終戰」一詞的人,是否以日本皇民自居?是否以戰敗國自居?

詳細來講: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戰敗時,天皇裕仁發布過兩份詔書:八月十五日發布《終戰詔書》,並錄音廣播。九月二日發布《降伏詔書》,並派代表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簽字投降。

八月十五日的《終戰詔書》是日本內閣擬稿,八百字中沒有「投降」一詞,連「終戰」也沒有!全文在虛華詞藻之外,重點只有:「戰局不利於我,如繼續作戰,則導致民族滅亡,所以接受波茨坦公告。」而波茨坦公告,幾乎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八月十五當天,中、美、英、蘇,盟軍四強同時宣布:日本投降了。由此可見《終戰詔書》之沒有使用戰敗、投降等字眼,純粹是日本死要面子而已。

至於九月二日的《降伏詔書》,初稿是美國擬定,日本只能乖乖照辦,所以內文有兩處「降伏文書」的字眼。

當年二戰經驗,在海峽兩岸有所不同。時至今日,台灣居民有日本人後裔、有親日皇民派、有台籍日本兵,偏愛「終戰」不足為奇。也有些人出於仇中反中,或者故意和「中華民國」唱反調,也屢屢使用「終戰」。阿扁主政以來,使用「投降」一詞的人,似乎漸成異類了。

日本在台灣五十年殖民統治,血腥屠殺數十萬。假設二戰結果日本戰勝,台灣百姓一直受日本統治的話,請問能跟正港日本人平起平坐嗎?能跟日本人講「轉型正義」嗎?中華民國收復台灣七十年,縱然有不得民心之處,至少解除了日本的殖民統治吧?正港的台灣人啊,親日無妨,但怎麼能漠視日本的殖民屠殺與二戰暴行?

蔡總統就職之初,巡視佳山空軍基地,致詞勉勵:「身為中華民國的空軍,我們怎麼可以讓別人在自己的領空上耀武揚威?只要是空軍就知道這句話的重量,我就用這句話來送給大家!」這句話出自抗戰電影「筧橋英烈傳」,是片中空軍先烈高志航所說。蔡英文展現了總統高度,頗有承接中華民國抗戰史的契機。

老榮民八年抗戰,在中華民國的旗幟下出生入死,幾乎都和日本人結下血海深仇。蔡英文以總統之尊,近日訪問桃園榮家,前後說了三遍:「我們都是一家人」。這話雖然說的晚了些,總比沒說好。

蔡總統在中華民國的國旗前宣誓就職,請給我們說一說:日本到底是「投降」還是「終戰」?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就是投降!不然名古屋或東京可能再升起蕈狀雲!據載,當時美國還有兩顆原子彈!

  • 日本就是無條件投降 換句話說 要殺要剜 隨便戰勝者 結果呢 ? 老蔣既不殺也不剜

  • 歷來中日一共打過五次仗:

    公元663年  唐朝援助新羅  對抗日本及百濟的聯合勢力 隨然贏了 但以唐朝的實力 也不算大贏 因為日本只是一蕞爾小國 何況他的軍隊還是渡海而來 可見其國力在當時已相當可觀

    公元1274年和1281 年,元代中國攻擊日本本土,因颱風而鎩羽

    公元1592年和1592年中國明朝派兵援助朝鮮,抵抗日本豐臣秀吉策畫的大陸擴張政策,幸因豐臣死 日本撤軍

    1895 中日甲午戰爭 中國慘敗

    1945 二次大戰在美國對日投擲兩顆原子彈後結束 中國慘勝

    日本人從來不承認二戰被中國打敗 據中美日三方統計 二戰期間 日軍陣亡四百萬人 其中只有四十萬人戰死中國戰場 而中國的死亡人數卻高達三千萬 意思是 他們一條命值七十五條中國人的命

    今天的中國 即便看似蒸蒸日上 但科技咽喉還是握在它國手裡 如果不獲得日本技術支援 好多產品仍無法自主生產 中國知道如此 日本更是瞭若指掌 他們怎看得起中國

    今天中國的力量在於有廣大的消費人口 因此仍可以此作為與列強談判的籌碼 又好在軍事力量逐漸強大 不易任人宰割 遠與19及20世紀一己的危勢不同 但正因為崛起 反而更易引起列強擔心 就怕將來強大的中國會要求恢復一切曾經失去的國土及利益

    因此列強終究會為了壓抑中國而團結 而中國現階段尚未完成真正強國的建立 必須維持隱忍不發才是上策 等到時機成熟之際 該洗刷的恥辱一概不忘 該為子孫爭取的福利全部不讓

    到時候 對付這些台獨份子一定要徹底算帳 以絕後患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2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2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3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3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3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3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