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豈可因「轉型正義」漠視抗戰史實?

7 5 月 , 2017  

諍言

今年是盧溝橋事變80周年,故而7月7日對中華民國而言,是個重要的紀念日。往昔遇到「七七事變」逢五逢十周年,國防部都會舉辦抗日戰爭紀念特展等各類活動。日前卻傳出,今年要決定改以小規模的紀念活動代替抗戰主題專展。蔡政府靠選舉獲勝,承繼中華民國法統執政。卻在「轉型正義」 的大纛下,漠視抗戰紀念活動這件大事,實在令人憤慨。

近年來,隨著新史料的開放與利用,國內外研究抗戰史的成果斐然。以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開放的《蔣介石日記》為例,讓過去許多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有了新的理解脈絡。譬如1937 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宣布「不擴大事態」,蔣介石也明白日本志在取得控制華北而不願擴大事端。但為何他仍要命令中央軍北上呢?因為中央軍一旦進入華北,日本為保自身利益,勢必也增兵華北,雙方升高緊張情勢,蔣介石想藉此一機會打破《何梅協定》。

於1935年6月,日本透過《何梅協定》要求國民黨及中央軍退出河北時,蔣介石就決定不再忍讓,準備將來要與日本一戰。蔣介石在其日記裡就此事寫下「 黨部取消,中央軍撤退,華北實已等於滅亡,此後最多不過製造華北偽政權而已…嗚呼,寇亂至此,國既不國,人亦非人,不再決戰,復待何時?」

透過蔣介石日記可得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派兵北上,是為了向日本表示不畏戰的決心。還有蔣介石早在1935年6月時,就已決心抗日了,而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才選擇抗日。

另外,蔣介石和國軍高階將領在1936年10月就擬好「持久戰、 消耗戰、誘敵深入」等方案,作為中日一旦開戰後的戰略指導原則。抗日戰爭雖是由盧溝橋事變而起,但是直到八一三淞滬戰役才正式揭開中日雙方大戰的序幕。1938 年武漢淪陷前的淞滬、南京、徐州、武漢等重要戰役,國軍都打得相當慘烈。

過去不少史料都把這些戰役當作互不相干的戰鬥,但透過蔣介石日記和新史料才得知,原來它們都有關連性與一致的戰略目的,就是要阻止日軍渡過黃河直搗南方,並引誘日軍沿著長江從東向西仰攻,讓日軍陷入內地且因補給不易導致攻勢受阻,也讓國軍爭取從對峙到反攻的機會。

蔡政府執政後一直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繪聲繪影並大肆渲染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然後加以「汙名化」,以致「去蔣化」行動愈演愈烈。但蔡政府別忘了自己是「中華民國蔡政府」,而非「XX國蔡政府」。一昧地醜化蔣介石或漠視中華民國的抗戰史,除了凸顯自己選擇性的偏狹史觀之外,更激化了社會對立。

透過抗戰紀念活動,輔以新史料的公開介紹,除了讓國人知曉國民政府與國軍,在抗日戰爭中有重要的貢獻之外,也讓蔣介石的一生功過能獲得更公允的評價。從現在到7月7日還有兩個月左右,來得及更改先前縮小抗日戰爭紀念活動的決定。甚盼國防部幡然醒悟並挺起腰桿來,改為積極宣傳推廣抗日戰爭紀念活動,以對外掌握抗戰史的詮釋權、對內教育下一代有平衡史觀的視野。切莫在蔡政府「轉型正義」 的政治壓力下,抹滅國民政府與國軍過去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

(圖片來自黃花崗雜誌第15期)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