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防疫鬆綁,企業對政府沒信心

11 11 月 , 2022  

資深媒體人 蔡孟峰

疫情來到將近三年之前,終於得見緩解的曙光,防疫指揮中心也陸續放寬防疫措施,看似即將迎接百工百業經濟復甦,觀光旅遊入出境也應該開始漸漸活絡,但其實真正的市況,反而有科技產業開始讓員工放無薪假,旅遊業者仍在觀望現行防疫措施是否為長期性,企業界對政府信心明顯不足。

將近三年以來,臺灣自詡是在國際上的防疫模範生,當然企業及民眾也相對付出許多因為防疫限制的代價,商家結束營業、空房租不出去,裁員減薪不計其數,等到今年6月以後,政府放寬邊境檢疫措施,採取入境人數總量管制,本以為可以帶動國際旅客逐步入境,但是事實上航空公司航班並未同步恢復,機票票價一直仍偏高,境外人士入境人數迄今仍然相當有限。

反觀世界上各國早在上半年就陸續解除防疫禁令,也開放對國際旅客邊境上的管制,歐美地區及東南亞國家成了臺灣個別旅客搶先出國的目標,不論商務或自由行,臺灣已經落後國際間至少半年的時間,即使試圖在外貿經濟上急起直追,也已經錯過重新起步的黃金時機。

10月過後,先實施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調降至第二級,11月7日起疑除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取消三劑令或快篩限制,事實上,政府鬆綁這些防疫措施之前,坊間自行取消已久,即使部份維持或放寬的防疫措施,如KTV唱歌需戴口罩,早已名存實亡,政府對於真實市況的掌握落差甚大。

百工百業雖然引頸期盼生產及銷售再回到正軌,但是停滯將近三年,豈是說復工就能立即開工,人和錢是主要的兩大因素,之前裁員減薪的人回不來,資金不到位,都無法重新啟動,加上對於眼前放寬的防疫措施,是否還存在選舉考量也是未知數,年關將近,政府無法又讓民眾沒有充份的信心,只能持續觀望。

政府防疫期間所實施的幾波振興方案,只是幫助企業過渡,業界實際上早已用罄,這時如果真正要鞏固企業及民眾的信心,應該在鼓勵企業雇用員工及重新運作商業活動上,採行具體獎勵方案,如同提供大大小小企業啟動的資金及資源,才能幫助各行各業重拾往日榮景。

(圖片取自聯合報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