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高中多元選修,真要用「錢」來堆砌?

11 8 月 , 2019  

教育工作者  林志翰

12年國教正式上路。由於高中新課綱強調多元選修課,牽動未來大學甄選入學,教育部為因應開課資源不足、城鄉差距,特別編列三億元經費補助各校廣開選修課的教師鐘點費。未來也將補助開辦跨校實體或線上遠距選修課,共享師資、縮小城鄉差距。

相對於教育部投注在12年國教的總體經費450億元,三億元的確不算多,但三億元堆砌出來的高中選修課程,真有效果嗎?

國外強調探究式課程,小題大作,從一個主題找出跨領域知識所在,台灣也隨之瘋狂,認為這樣的課程觀很全面、不瑣碎。12年國教中的校本彈性課程掀起一股「跨領域」風,所以農作特產所在的學校,校本課程就是研究鳳梨、菱角或其他農產品;宮廟所在的學校,校本課程就是探究廟宇;漁港所在的學校,校本課程就是探究漁業,等等。

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領域嵌入課程中,完備所謂的「跨領域」教學。這樣的課程看似全觀,卻流於皮毛。英文科就是用英文描述相關主題字彙,數學科就是用統計圖表解釋數據,社會科就是搜尋資料解釋歷史,看似熱熱鬧鬧學習課程背後,學科知識的打底其實不多。何況,中小學生的探究來源就是「geogle」搜尋,這些探究式課程的背後早有個標準答案,何來主動探究?

過去探究式主題課程的實施時間大都在大學以上的階段,學生們具備基礎的學科知識做後盾,討論有料,溝通才有感;12年國教實施後卻把這類課程推移至中小學,學生沒有基礎學科知識,討論無料、溝通無感,「geogle」搜尋成了最佳途徑。

為了強調多元學習,多元選修課程的成績在111學年開始列入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至少占總分一半。高中端的師資結構可以負擔大量的多元選修課程嗎?

英文老師可以開設額外語言課程的人數有幾人?又可以開設幾種語言課程?其它學科的老師又能開設那些有料的選修課程?

揣摩多元選修的升學目的,想念建築系、設計系的學生一定會選修「都市美學」這門課,修課成了「積點競賽」。資源不足學校的學生則倒大楣,因為若是沒有在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中列入這門課程,就會被認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意願念建築系或設計系。

可以預見的是,多元選修課程會因為師資不足而徒具形式,或是因為教育部經費大放送,有資源的學校找來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授課,讓學生的學習歷程顯得華麗,受到大學端科系的青睞。

在美國,必、選修課程五花八門,因為美國大學除了看GPA(在校成績)、SAT/ACT學術水準測驗考試)、TOEFL/IELTS英語成績(國際生才需要)這三個數字以外,還會考量學生個人發表的小論文、自傳或老師推薦函。

在台灣,大學申請只看學測成績,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國中端徒具形式的多元比序。多元選修真能完善落實教改專家所勾勒的願景嗎?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教育,最終還是回到功利思維,換湯不換藥。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