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反核是台灣無法承受之重

19 9 月 , 2018  

研究人員 宋磊

能源政策近幾年已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的重點。對台灣來說,擁有充足的電力、相對低廉的電價、穩定的能源供給是全民所期待,因此,核能是台灣穩定發展的基石。

然而在政黨政治、利益團體的慫恿下,原本單純的能源議題早已染上莫名的政治色彩。對於網路上充斥著對核能發電的不實消息,甚至是刻意扭曲,讓台灣陷入了一股擁核、反核之間的二元對立。

多元社會照理說應尊重、包容所有的言論,無奈台灣社會對包容異己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政黨為選票計,刻意將核能渲染成汙染性能源,完全忽略台灣本身在地理結構與經濟型態下的能源需求。

台灣四面環海,能源幾乎百分之百需要從國外進口,從國際油價到運輸安全的角度來說,核能自然應成為台灣電力發展的方向之一。相較於核能,天然氣、煤炭不但在運送過程中風險偏高,且因開發中國家對此需求甚高,成本高於核能發電,也因此台灣對兩者的發電比例不應高過五成,這是反核派不願面對的真相。

以台灣的經濟型態來說,高科技產業需要24小時運作。就產業發展的各項條件而言,由於台灣沒有如美國、中國的廣大土地,因此土地的取得成本自然較高。在此情況下,為了要吸引投資客,廉價的水電就成了台灣不可缺少的競爭力;反核人士忽略了一旦完全廢核,電價上揚乃是不可避免,這將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此外,全球暖化造成冰層融化、海水水位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誠然以全世界經濟發展的腳步驟來看,要達成節能減碳救地球並不容易,但各國都在努力中,透過核能緩減碳排放量早已成為普世價值,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受到意識形的綁架,政府帶頭犧牲環境,不但得不償失,更可能成為全球公敵。

核能固然並非完美能源,但台灣所面對的挑戰遠高於核能所帶來的風險,應做全盤了解與衡量後;國家重大發展繫於能源政策,反核人士刻意放大核能的潛在風險、阻卻核電,大力使用火力發電等,不但葬送台灣的環境,也斷絕外資所帶來的機會,後果實在非常嚴重。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