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陸生看台灣

如狼等於競爭力強?陸生看〈陸生如狼〉

10 9 月 , 2015  

台灣大學政研所 洪鑫誠

筆者來台初期,就曾有媒體在報導中形容陸生競爭力比飛彈更可怕。此後關於陸生與臺生的比較此起彼伏,大抵很少有超出「陸生上進、競爭力強!臺生要加油囉!」這樣的基調。

及至此一「辯論題目」從媒體闖入兩岸學生圈子之間的日常,筆者遂於大陸媒體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一種廣泛流傳的結論不外由於兩岸教育體制的結構性差異,以及樣本選取時的偏誤,所導致的刻板印象

也許是因為並不欣賞當今社會這種「什麼都要拿來比」、而且經常比得很不專業的行為,筆者甚至常常覺得「陸生比台生用功、競爭力更強」是一個粗糙甚至有些不知所云的結論。或者說,武斷比較陸生和台生哪個群體更用功本身就是一個突兀、沒事找事的行為,這兩個群體太難放在一個水平線上去做簡單的比較。因為彼此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對「用功」的定義可能大不相同。

不曾想到,在「陸生飛彈論」之後,近期又見「陸生如狼」。然而論述主軸大體換湯不換藥,並無什麼新的創意與觀察。

而倘若我們嚴肅面對此一命題,或可從以下角度來反思:

首先要質疑的是:作為此類論述暗含前提的評價體系為何如此單一?用功讀書、很會考試就一定是競爭力嗎?如狼似飛彈是否就一定代表優秀?如果我們只把鏡頭對準書本,對準考試表現,全世界有幾個國家的學生能在這種視角下戰勝身經百戰的陸生?我大抵不相信陸生和臺生有什麼人性本質上的區別,如果把臺生從小丟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環境下,恐怕突出重圍者也會如狼似飛彈吧?

其次換一個面向來思考,在時間和智力上大致相當的學生中,大學前為考取重點學校而更專注於應試教育的一方通常只有更少的精力可用於其他方面的嘗試與鍛煉。然而人生不是只有考試,當今社會也並非只看學歷。

正如作家張曼菱在北大演講時所說:「你們這些高分的寵兒,比起你們那些沒有考上北大的同學,你們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潑,少了遊戲,少了戀愛,少了美麗,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數外的許多最寶貴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恰恰是能夠使你們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可是為了高分,你們都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犧牲了,你們屈從於老師和家長的苛刻要求,拼命壓抑自己,才得到了這個結果。那些沒有考上北大的同學,也許他們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選擇,保留了活力與美麗,他們的人生會可能比你們更加成功和幸福。因為他們保留了更多的對自己和對生活的熱情,更多的個性。

她形容考上北大為一種「壓抑的勝利」。我想這樣的體會,對於大陸許多「名校生」來說,不可謂不切身。

故對於功利的「競爭力比較」,我們還是應該多一分謹慎。

一方面,如果今天我們過度誇耀所謂「用功上進、競爭力強」,不外是在固化既有偏見和結構,讓教育管道和價值評價重複單一,無形中鼓勵更多後來的年輕人光榮堅定地衝向壓抑。其實與大陸相比,台灣走出「學歷至上主義」的努力清晰可見,「台大又怎樣?」「選喜歡合適的就好」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識。如今還要走回頭路不成?

而另一方面,倘若我們做的恰恰相反,否認用功,對學歷至上和利己主義冷嘲熱諷。我們又成了不會體察國情,不懂人間疾苦,高高在上、紙上談兵的置身事外者。換句話說,如果你做為一個大學隨便上,怎麼也餓不死的人,其實沒有強硬的立場去指責那些拼命擠進窄門的人,慫恿他們放棄,退回父輩所站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對兩岸青年的特質與未來感興趣,少花點心思去做籠統的比較。只需走入生活,去認識更多的臺生和陸生,便知道這世上的年輕大學生,大抵上並沒有很多不同:用功的可以很用功,耍廢的可以很耍廢。而只有我們拿掉那個刻板印象,才能在更真實的互相了解中自然而坦然地見賢思齊和反求諸己。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