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馬習會專題

馬習會不是重點,重點是會後的兩岸關係

8 11 月 , 2015  

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李映霖

 

馬習會結束後,民間反應兩極。贊成者說兩岸領導人見面是兩岸關係的里程碑,馬總統當面提到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國際空間與飛彈敵對問題,是兩岸關係的進步;反對者則質疑馬的誠信問題,批評決策黑箱、傷害民主,甚或是痛斥馬在公開談話中只談一中不談各表是種變相賣台行為。

其實,贊成者無需高興,反對者也無需憂心,因為馬習會的重要性或者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重要。

當然,馬習會確有其歷史意義。兩岸在分隔66年後,首度的領導人會面,當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手握在一起,確實會帶給世界一種「台海出現和平契機」的感覺。但是,創業誠維艱,守成更不易。「和平契機」不等於「和平保證」,如何能把握這個「契機」,繼續維持這個和平現狀才是真正困難的重點。

讓我們回溯一下歷史,兩岸這66年來最具代表性意義的會談,始於1993年的辜汪會談,其透過海基會、海協會這個白手套,首次進行正式接觸。當時,辜汪會談廣受國際社會矚目,均視為是兩岸關係融冰、透出和平曙光的開始。然而,在短短兩年之後,就發生台海飛彈危機,旋即將兩岸拉回戰爭邊緣。

鑑古以觀今,當國內外媒體紛紛矚目兩岸領導人首次高峰會時,大家往往又容易掉回當初1993年那種「兩岸關係發展從此會漸入佳境」的誤解與迷思。誠如習近平在這次馬習會上所公開表示,今天之所以能得到兩岸領導人會面這個成果,除了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過去七年來許多人的努力。換言之,對大陸而言,自1993年至2015年這22年之中,只有「過去七年」的兩岸關係對於現今的台海和平發展、兩岸互信進程是具有貢獻的。

正所謂居安才要思危,由過去歷史經驗可知,兩岸關係的和平互信發展,不必然呈現線性模式,就像當初沒有人會料到1993年的辜汪會談後會發生震驚國際的台海飛彈危機一樣。這幾年的步步為營,雖締造出如今的「和平現狀」,但此「現狀」日後的走向非但不見得會漸入佳境,反而還會有倒退的可能,甚至在短期內,能否維持現在的狀態,都還是未知數。

就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而言,兩岸已經開始逐步進入深水區。有鑑於服貿協議目前仍躺在立法院動彈不得,貨貿協議更是遙遙無期;加上自太陽花運動以來,民間恐中、反中的勢力抬頭,認為兩岸經貿交流僅帶來單方面的依賴而非互賴,故應採取嚴格的監督控管而非深化促進;而一般民眾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合作能帶來的GDP成長無感,反倒更注重周遭生活的房價、薪資、貧富差距擴大等分配正義的問題。在此情況之下,能否說服民眾持續深化與大陸的經貿交流,對下一任政府而言會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而就兩岸政治氛圍而言,雖然當下兩岸關係看似緊密,但馬習會中仍避免所有帶有國家主權意義的符號,「中華民國」與青天白日旗在兩岸交流的公開場合中仍有所避諱。馬英九當面公開表述也僅談及九二共識是「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而把「一中各表」放在會後記者會裡「各自表述」。這顯示雙方其實都很清楚,兩岸關係存在一個無法跨越的門檻。更有甚者,由於馬習雙方都極為強調九二共識,這便對台灣的下一任政府造成壓力,如果繼任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那這一切奠基於九二共識上的善意、互信、協議與和平進程,可能都會隨之終結。

因此,嚴格來說,馬習會其實並不能說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充其量僅是馬政府八年來兩岸政績的期末報告,因為馬政府承認九二共識,所以在這七年半得以簽訂23項協議,成功推動王張會等兩岸官方會面,最終交出兩岸領導人高峰會的成果報告。但這也僅止於此,後續兩岸領導人雙方的認知與作為,才是真正影響兩岸和平關係的推展關鍵。因此,馬習會更像是一種行禮如儀的外交形式,而真正會後需要持續觀察的有三點:

  1. 馬英九任期只剩最後半年,兩岸政府是否會「積極鞏固現有成果」,如建立兩岸互設辦事處、簽署貨貿協議,國民黨政府是否會加快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的審議進度;
  2. 台灣只剩下不到70天的選舉,三位總統候選人對待兩岸關係的政策與立場,是否會因為馬習會而有所改變,對於所謂「維持現狀」的實際內涵是否已有具體輪廓與想法;
  3. 馬英九當著習近平的面提了台灣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包括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飛彈佈署的武力威脅等,習都給予了正面回應,未來還要持續關注是否真的有所改善。

以管窺天,便不能得其全貌。當我們一窩蜂過度關注馬習會時,就會忽略了馬習會之後兩岸關係的後續演變,那才是我們需要持續關心的重點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