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李貴敏

印太經濟架構台灣出局 蔡政府大內宣完全破功

27 5 月 , 2022  

立委/律師 李貴敏

民進黨政府官員似乎每天非看報紙不可。陳時中宣布「三劑令」搞到旅行業叫苦連天,交通部長說看報紙才知道;防疫保險受清零轉共存政策衝擊,弄到天下大亂,金管會主委也說看報紙才知道。前幾天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集團(IPEF)未納入台灣,讓先前狂吹台灣應可列名創始會員的大內宣完全破功,外交部次長也說,他們同樣是看了報紙才知道。看來,政府官員的報紙依賴症積重難返,今天要收甚麼爛攤子,得先看過報紙不可。

更難以置信的是,外交部竟然還稱白宮宣布前一天告訴媒體台灣不在內,對台是種「尊重」?這是種甚麼心態?唾面自乾嗎?事實上,路透社既早在3月就引述美方高層透露,沒有考慮把台灣納入IPEF。何必政府卻一再宣稱台美關係堅若磐石,有機會在首輪納入?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為什麼也堅稱有機會加入?外交部長吳釗燮又為什麼在五月初信誓旦旦的說「台灣會在裡面」。這種預判落差是不專業?自欺欺人?還是刻意隱瞞、誤導民眾?

甚至美國政治評論也早表示,不讓台灣加入的原因是美國不希望讓IPEF因此成為抗中組織。要真如此,那問題可大了!因為如果這個邏輯正確的話,只要台灣加入,這個組織或經濟架構就可能被歸類為抗中組織,未來臺灣還有可能加入CPTPP嗎?難不成就都一樣出局了嗎?我方在跟美國溝通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出現這些顧慮?政府是不是該把問題講明白?

尤其政府眼見大內宣破功,雖巳改稱雖沒被納入IPEF,但台美將開啟新一輪經貿談判,以及我方可能第二輪加入等;但這會不會祗是另一波大內宣的前奏曲?高高在上的行政官員們難道不知國際經貿組織總是先進先贏?也不知道若不能在創始或第一輪加入,讓國內需要率先納入考量或規劃,就等著被侵蝕或任人宰割?或甚至淪落到多頭落空的局面?

殊不知,創始成員在規劃時,可透過參與讓組織架構傾向於有利創始會員的產業優勢,以趨利避害。日後更可以透過同意權的行使,增加對後加入者的協商談判籌碼。就此,行政機關無論從WTO或CPTPP等的經驗,都深知台灣在後爭逐加入的代價,就是等著妥協入會,或根本入不了會,不是嗎?

這幾年,民進黨政府不惜與民意為敵,開放萊豬、開放核食,不就是為了加入CPTPP、加入國際經濟組織?雖然為了滿足進入條件才做這些犧牲,但我們除了一連串的大內宣、大外宣,一些口頭的善意,又獲得甚麼實質利益?加入了甚麼組織? 未來繼續炒作所謂的深化經貿關係議題,我們又要犧牲些什麼?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在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前,都有完整的產業利弊評估。即便因為開放過程會使得特定產業受創,也會預先規劃填補的方案。現在這些專業評估到底做了沒?還是只要有務虛的大內宣與口號就可以瞞混過關?

其次,目前IPEF具體規劃與運作雖仍未盡明瞭,但本質上仍是由美國主導,透過爭取亞太盟邦夥伴認同與深化合作關係,建立四大經貿支柱,整合區域競爭力,以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生產體系。尤其13個創始成員國共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40%左右,發展潛力不可謂不大,更顯然有遏阻中國大陸經濟擴張,與中國大陸供應鏈抗衡的味道。

尤其,該組織成員多與台灣加入的APEC重疊,須警惕日後APEC會不會因此弱化?進而影響台灣透過APEC可以發揮的效益?畢竟,APEC已是台灣目前在國際能見度最高的正式舞台,屆時一旦受影響,又不能加入IPEF跟CPTPP,會不會陷入多頭落空的局面?

小國外交,勢必以捍衛國家尊嚴與利益優先,為免淪入金錢外交、勒索式外交的陷阱,更要堅持務實而不能務虛。從一些具體案例來看,我國參與WHA與IPEF連續落空,國際組織參與到處受阻,軍購延宕或喊卡,這就是綠色政府口口聲聲說國際關係與台美關係有重大進步,台美關係史上最佳?怎麼會有這種自相矛盾的情形?綠色政府除了無止境的大內宣,是不是也該對民眾誠實以對,給國人一個清楚的交代?也好讓民間及時準備與因應?

(照片來源:央廣)

, , ,

By



Recommended